九 《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

《易系辞传》的作者问题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儒家用以为经典著作,是包括阐明“易”的哲理的《易传》在内的。《易传》或称为《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在内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

《象》、《说卦》、《文言》。”《正义》解释“序”是“各序其相次之义”。

《汉书·艺文志》就明确为“孔子为之”。北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否定孔子所作之说,认为其中有相互抵触的观点,非一人所作,《系辞》、《文言》中有“子曰”,可知不是孔子自作。《左传》昭公二年记韩宣子来聘, “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可知《象传》春秋时已有流传。《左传》四处记载有与《说卦》相类的解说,一处记载有与《文言》相同的解说,可知《说卦》与《文言》,春秋时亦已有流传。

古代经传与诸子书的编辑,往往以一个学派的内容为主,既有大师讲授的记述,或有师徒问答的记录,更有弟子发挥师说的论述。往往先是口说流传,弟子加以记录,陆续有修订补充,经历较长时间而成为传本。《易传》的流传和编集也该如此,因此内容不免有如欧阳修所说的有相互抵触之处。例如《系辞传》既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为这是圣人依据河图洛书而制作的,具有神话色彩;同时又说包牺氏仰观天象、俯观地法而制作八卦。

《易传》中,以《系辞传》最为重要。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墓葬中出土一批帛书,其中有《易经》和《系辞传》以及《易之义篇》、《要篇》等。帛书《系辞传》不分上下篇,内容大体与今传本相同。以帛书与今传本对比,帛书无今传本上篇第八章,又无下篇第五、六、八与第七章一部分。同时帛书《系辞传》所无下篇各章,见之于《易之义篇》与《要篇》中。因此引起哲学史学者的热烈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确认传统的看法, 认定《系辞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一种以为《系辞传》的哲理属于道家思想体系,因而是道家著作;另一种认为这是儒道两家相互融合的结果, 是个非道非儒、亦道亦儒的综合体。或者以为《系辞传》原是稷下道家所作, 或者认为《系辞传》的不少思想是直接继承《老子》而来的,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系辞传》赞同仁义,这是儒家思想。

帛书《要篇》出于孔门后学所作是很明显的。因为它以孔子和子贡一段对话说明了学《易》的要领,子贡说“夫子老而知《易》”,是和司马迁所说“孔子晚而喜《易》”是一致的。其中载有今传本《系辞传》下篇第五章。

《易之义篇》该是与《要篇》同时为孔门后学所作,既载有《说卦》前三章的内容,又载有今传本《系辞传》的第六、七、八、九章,略有不同之处。其中曾说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具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这与《要篇》记述孔子所说“文王作,⋯⋯然后《易》始兴”,是相同的。近人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在帛书《系辞传》、《要篇》、《易之义篇》之前, 今本《系辞传》早就存在;另一种意见认为今传本《系辞传》就是汉初儒生

依据这三种帛书重加编辑而成。当以后说为是。主张《系辞传》原为道家著作的,认为这是由于汉初儒生把道家的《系辞传》和儒家的《要篇》、《易之义篇》综合编辑,以致今传本有前后歧异之处。

我们认为长沙马工堆出土帛书《系辞传》是儒家《易》学传到楚国后, 流传在楚的一种《易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传《易》于鲁人商瞿(子木),瞿传楚人◻臂(子弓),说明《易传》曾传授于楚,长沙原为楚地,《系辞传》原为楚的经师传授的著作,与《系辞传》同时出土的还有四种解释《易》的,如《要篇》、《易之义篇》、《缪和》、《昭力》, 说明楚曾长期成为传授儒家《易》学的中心,与此同时,楚又成为道家黄老学派流传的地方,因此《系辞传》本为儒家的一种《易传》,融合有道家黄老学派的学说。今传本《系辞传》又是汉初儒家经师依据帛书《系辞传》、

《要篇》、《易之义篇》编辑而成。古人传授学问是很讲究师承的,一般不会把别家著作据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