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

兵法的讲求

春秋时代贵族已有讲兵法的书,叫做《军志》,提出了一些简要的作战原则。例如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就是说,先发制人可以起“夺人之心”的作用;如果敌人先发,就得等待敌军疲惫之后再反攻。《军志》反映了贵族的思想观点,例如说:“有德不可敌”,“允当则归”(无求过分),“知难而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战国间,由于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许多军事家总结了战争的经验,并从事于军事理论的研究,著成论兵法的书,这在文化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贡献。春秋晚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长期以来作为古代军事名著,在军事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到战国时代,兵法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齐孙子》(孙膑兵法)、《公孙鞅》(卫鞅兵法)、《吴起》(吴起兵法)、《庞暖》)庞暖兵法)、《儿良》(倪良兵法)、《魏公子》(信陵君集宾客所著的兵法)等(以上见《汉书·艺文志》)。又有

《司马穰苴兵法》,也是战国时代所编著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占大多数,由此可知,军事学是战国时代最发展的学问之一。

《汉书·艺文志》把军事学著作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权谋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着重讲求战略战术的运用,兼采其他各派的长处。这是兵家学派中最主要的一派,《艺文志》著录有十三家(汉代有两家),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为主要代表。兵形势家讲求军事行动的运动性和灵活性,所谓“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分离)、合(汇合)、背(后退)、乡(向前),变化无常, 以轻疾制敌”。其实这是当时军事家普遍重视的作战原则。《孙子兵法·军争篇》讲的就是这种道理。《荀子·议兵篇》载临武君论兵法,也有这样的见解,认为“用兵之要术”,在于“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时之变,后之发,先之至”;“善用兵者,感忽(变化倏忽无常)悠暗(行动神秘莫测), 莫知其所从出”。《艺文志》著录兵形势家有十一家(汉代有三家),现存的只有《尉缭子》。从《尉缭子》一书内容来看,兵形势家虽也讲求战略战术,而重点在于确立必胜的形势。兵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即五行相胜)、假鬼神而为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艺文志》著录兵阴阳家十六家,有多种是假托黄帝君臣的作品。兵技巧家讲求武艺的训练和体育的锻炼,参见本书第十二章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