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并生之道的开创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战国时代开创了“气功”养生之道。这该与当时道家讲究养生有关。《庄子·刻意篇》说:“吹晌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所谓“导引”,就是现在所说的气功。“吹响呼吸”是说深长的呼吸,“吐故纳新”是说通过深长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熊经鸟伸”是两种主要的导引动作,“鸟伸”是说像乌那样把头颈频频上伸, “熊经”是说像熊那样前后左右不断动摇腰身。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上帛画《导引图》,有称为“信”的,“信”即“伸”,弯腰而两手俯地,像鸟那样把头颈上伸,该即描写“鸟伸”的导引法;还有称为“熊经”的,跨足直立而两臂向前凌空环抱,像熊那样前后左右动摇腰身,就是描写“熊经”的导引法。
一九八四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引书》说:“引背痛,熊经十,前据十,端立,跨足,前后俯,手傅地,十而已。”这是说导引可以治疗背痛,每次治疗可以使用“熊经”和“前据”两种导引动作十次。所说“端立,跨足,前后俯”就是“熊经”的动作,所谓“手傅地”就是“前据”的动作,是在“熊经”动作之后,两手向前伸再弯腰而两手俯地。
张家山出土《引书》讲到导引可以治疗身体各部分发生的病痛,《素间》讲到了导引的适应症有倭、厥、寒、热和息积①。同时,道家把导引作为养生、修道和延年益寿的方技,就是《庄子·刻意篇》所说“导引之上、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以《引书》把导引称为“彭祖之道”。彭祖是当时传说中最长寿者,《楚辞·天问》说:“彭锤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① 《淮哺子·精神篇》:“熊经乌伸”,高注:“经,动摇也。伸,频伸也/《淮南子·缨称篇扒“熊之好经”,高注:“经,动,导引/
① 《京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 故其病多屡、厥、寒、热,其洽宜导引、按骄/ 笆素问·奇病论》说:“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菏;’吱佰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下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王逸《注》:“彭怪,彭袒也。”
《庄子·刻意篇夯所说“吹峋呼吸,吐故纳新”,就是讲究深长呼吸空气,从而加强全身“精气”的循环流通,起着“吐故纳新”作用,这是“气功”作养生之道的关键所在。这在古代称为“行气”,可以静坐或卧着进行。同时也可以配合身体的运动来进行,借助于运动来加强全身“精气”的循环流通,这在古代称为“导引”。《庄子》所讲到的“熊经”和“鸟伸”是早期运用的两种动作,这是由于模仿熊和鸟的特殊动作而得名的,后来就发展为许多模仿各种鸟兽动作的方式,如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所描写的以及华忙的“五禽戏”等。这种配合一种动作的“导引”,就是现在“气功”中的所谓“动功”。至于不配合的“行气”,就是现在“气功”中的所谓“静功”或“内功”。
这种“气功”的发明和推行,看来不仅和道家所讲“精气”学说有密切关系,而且和当时医学家的“经脉”学说有重大关系。医学家认为全身分布有阴阳相对的“经脉”,是“精气”循环流通的主要通道,所谓“行气”就起着加强“精气”在“经脉”中循环流通的作用,所谓“导引”就起着导引“精气”在“经脉”中循环流通的作用“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战国时代十二面小玉柱,上刻有《行气铭》,原为安徽合肥李木公收藏,被误称为“玉刀巡”或“剑地”,铭文拓本曾著录于邹安《艺肢》和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已这个小玉柱下端有圆孔上通,顶端不穿透,侧面又有小圆孔可以穿钉,可能是老人所用手杖上端装配的玉首。原文如下:
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 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以三代吉金文存》卷二 0,第四十九页)①
这是讲练习气功的“行气”方法,讲的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就是现在气功疗法中所讲沿任脉和督脉的循环一小周天。这是说“行气”要先吸气吞下,吸气吞下就会使得气积蓄起来,气积蓄就会使得气伸长,气伸长就会使得气往下沉,气往下沉就使得气定在丹田里,气定下来就会使得气在丹田里稳固下来,气在丹田稳固一段时间就会萌生新气,萌生了新气就会成长,这时气的行径就回转到背脊向上运行,一直上升到头顶。“天”原来就有头顶的意思。这样“行气”一个周天,既上行到“天”,又下行到“地”,顺着这样“行气”便可以长生,逆着这样“行气”就要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