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采用法家主张兼采阴阳家、儒家学说

战国时代有些有为的国君和大臣,常常兼采几派学说来适应他们的政治需要。例如魏文侯任用法家李悝为相国主持变法,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 赵烈侯在军事和财政上实行法家主张,又尊敬讲究“仁义”、“王道”的儒家牛畜为“师”。这时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综合采用儒家、法家、兵家和阴阳家的政治学说,准备用作完成统一的指导思想。而秦始皇则以卫鞅、韩非的法家学说为主,而兼采阴阳家和儒家学说来为他的统一事业服务。

秦始皇把阴阳家和法家结合了起来。他采用邹衍的五德始终说,自以为秦代属于水德,必然要取代属于火德的周代;还按阴阳家的规定,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用黑色为正色;事物都用“六”来记数;把黄河改称为“德水”;而且认为按照水德,“事统上法”(《史记·封禅书》)。这是由于秦始皇既要采用“法治”,又要采用阴阳五行说把他的威权神化,于是把它们结合起来,认定水德是“上法”了。正因为秦始皇采用阴阳家的学说,秦王朝的博士官中就有不少方士。例如所谓“占梦博士”和做《仙真人诗》的博士,必是方士之类。秦始皇为了求“太平”、求神仙和求奇药,召来很多方士,“候星气者至三百人”。

本来齐、鲁两国的儒生有一套“封禅”学说。他们把泰山看作最高的山, 认为历来帝王都应到泰山顶上去祭祀上帝,叫做“封”;在泰山下小山祭祀, 叫做“禅”,合起来叫做“封禅”。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到了泰山,就从齐鲁召来儒生和博士七十多人,“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是因为儒生所拟议的祭礼“乖异”,难以施用,秦始皇改用了祭祀上帝的仪式(《史记·封禅书》)。秦始皇虽然没有采用儒生所拟议的祭礼,毕竟还是举行了封禅礼。儒家的封禅学说如同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一样,是迎合帝王的政治需要而制定出来的。秦始皇为了表示自己出于“天命”,就成为儒家封禅学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如同他是阴阳家五德始终说的第一个实践者一样。正因为这样,秦的博士官中就有不少是从齐鲁

召来的儒生。后来主张分封子弟为王的博士淳于越就是齐人。

秦始皇主要是个法家学说的实践者。他读了韩非的著作,感慨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他一开始亲理政务,就重用法家人物。有个大梁人叫缭的,是偏重于“为商君学”(《汉书·艺文志》杂家类颜注引刘向《别录》)的杂家。他入秦游说,很受秦始皇赏识,秦始皇甚至“衣服饮食与缭同”(《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就任用缭为国尉。所谓国尉,就是后来秦的太尉,是一国的军事长官。秦始皇所以要起用缭为“国尉”,显然是要缭来策划和指挥兼并六国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