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

良种马的培养和伯乐的相马法

这时由于两个方面的需要,对于良种马的需求大为增广。第一是由于通讯的需要。当时官府通讯依靠“驿传”,或者称为“遽”。原来每三十里设有休息替换的站头,即《管子·大匡篇》所说“三十里置遽委”。这时各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迅速传达命令和转送文件,改为每五十里(约合今三十五里)设置站头。韩非说:“夫良马固车,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远,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韩非子·难势篇》) 这样用快马通讯,可以日行千里,因而有千里马之称。第二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当时战争方式改变,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骑兵有着袭击冲锋的作用。特别是秦、赵、燕三国与善于骑射的游牧部族为邻,需要加强骑兵的作战能力,因此秦、赵、燕一方面从北方游牧部族引进马的良种, 例如荀况说:“北海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荀子·王制篇》)李斯《谏逐客书》说:秦王所“乘纤离之马”是个宝,就不是秦出产而是外来的。另一方面秦、赵、燕等国都已讲究对良马的驯养,例如燕国有牧养“狗马之地”,有著名的“燕、代良马”①。

随着良马需求的增广,人们从马的驯养中积累了许多识别良马的经验, 相马法就逐渐产生。据说古代有十个著名的相马者,善于从马的各个部分的外形(口齿、颊、目、髭、尻、胸胁、唇吻、股脚等部分),识别出良马来, 成为鉴定马的材能和选种的专门技术。到春秋中期和末期,秦国和晋国先后出现了两个伯乐,使这种马的外形学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春秋中期秦穆公臣孙阳伯乐,是个相马专家。秦国原是养马著名的国家,这时出现像伯乐这样的相马专家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家臣邮无恤(一作邮无正), 字子良,又称王良,更是个杰出的御马者和相马专家。因为王良擅长于相马, 就沿用伯乐这个相马专家的名号。②《吕氏春秋·观表篇》在叙述十个善于相马者如“寒风相口齿、麻朝相颊”等人之后,接着说:“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方九埋,尤尽其妙矣。”说明前后两个伯乐都由于总结了前人相马的经验,能够“尤尽其妙”,才能成为杰出的相马者。其中后一个伯乐,即赵之王良,后来居上,超过了前一个秦之伯乐。这是时代的需要所促成的。

① 《战国策·赵策二》记纵横家所造苏秦游说辞,说:“大王(指赵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

《战国策·楚策一》记苏秦游说辞,说:“大王(指楚王)诚能听臣之愚计, 燕、代良马、橐他(驼) 必实于外厩。”

② 善于相马的伯乐先后有两人:其一为秦穆公臣,见《吕氏春秋·精通篇》、《分职篇》和《淮甫子·俶真篇》高诱注。《通志·氏族略四》注说善相马的孙阳伯乐是秦穆公子,不确。《淮南子·道应篇》述及秦穆公对伯乐说:“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认为其子“皆不材”,因而推荐方九堙。这不像是父子之间的问答。另一个是赵简子家臣邮无恤,字子良,善御,见《左传》哀公二年。邮无恤又作邮无正,号伯乐,见《国语·晋语九》。邮无正亦称王良,见《吕氏春秋·审分篇》和《淮南子·览冥篇》高诱注。《吕氏春秋》中既以王良为善御者,又以为是善相马者。而韩非子则以伯乐为善相马者,王良(一作王子期、王于期)为善御者。汉初的《淮南子》甚至误分伯乐和王良为两人。例如《淮南子·主术篇》说:“故伯乐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无相御之劳而致千里者。”

《淮南子·道应篇》讲到伯乐和秦穆公的答问以及推荐方九堙的情况。秦的伯乐认为,对一般良马可以从其“形容筋骨”来观察,对于“天下之马” 就必须观察到“天机”,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就是说必须做到由表及里,去粗得精。韩非曾多次谈到赵的伯乐。他说:伯乐教两人相“踶马”(一种后足能踢的马),带着两人到赵简子的马厩中相马,一人相马的后足,指出其中一匹是“踶马”;而另一人进一步相马的前足,认为这马前足担负不起全身的重量,后足就不能踢。说明伯乐教人相马,注意到各个方面,防止片面性。韩非又说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而教其所爱者相驽马,因为千里马难得碰到,相马挣钱慢;而驽马天天有交易,相马挣钱快(《韩非子·说林下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非还说:“发齿吻, 相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韩非子·显学篇》)。就是说:光是看马的口齿和外形,伯乐也不一定能够肯定马的好坏;只有让马拉着车,看马跑到路途的尽头,就是奴隶也分得清马的优劣。赵的伯乐(即王良)正因为他善于驾御马,充分掌握驾御各种马的实践经验,才能认识到马的外表特征和它内在的品质、材能的密切联系,才能由表及里,从许多外表特征鉴别出马的“节(品级)之高卑,足之滑易(乱跑或快速),材之坚脆,能之长短”(《吕氏春秋·观表篇》),发展了马的外形学,对相马法作出了贡献。后来汉武帝时东门京铸造铜马(铜质良马模型),东汉马援著《铜马相法》,就是在伯乐相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时除相马法以外,相鸡狗法也已讲究。荀况曾批评名家辩论坚白异同是“狂惑戆陋之人”,“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荀子·王制篇》)。说明战国时已有因善于相鸡狗而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