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为赵、燕“共相”而破齐

公元前二八五年秦为了“先出声于天下”,派蒙骜伐齐的河东,连拔九城,改为秦的九县(《田世家》、《秦本纪》“蒙骜”误作“蒙武”)。同年赵“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赵世家》)①。当时乐毅为赵、燕“共相”,他在这年以赵相职司,会合五国联军,从赵的东南边出击齐的济西地区,首先攻取灵丘作为进攻的据点①。次年秦派“尉(当

① 这次合纵伐齐,《史记·秦本纪》、《赵世家》、《魏世家》说是秦、韩、赵、魏、燕五国,《燕世家》、

《田世家》、《楚世家》说是包括楚国在内共六国,而《乐毅列传》又说是赵、楚、韩、魏、燕五国伐齐而没有提到秦国。《资治通鉴》和《大事记》都根据《秦本纪》定为秦、三晋和燕五国,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四则定为六国。当以《秦本纪》五国之说为是。《荀子·王制篇》说“闵王毁于五国”,杨注:“乐毅以燕、赵、楚、魏、秦攻齐。”《吕氏春秋·权勋篇》说“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高注:“五国谓燕、秦、韩、魏、赵也。”当时楚未参加合纵攻齐,反而派淖齿将兵救齐,故淖齿得为齐相,但其目的在于瓜分齐国,收复淮北地。

① 乐毅《报燕惠王书》称乐毅谓燕昭王:若欲攻齐,必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

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图之,齐可大破也。”昭王因而使乐毅于赵,“顾反命, 起兵随而攻齐”。《史记·乐毅列传》因而谓昭王“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代齐之利,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这样的叙述,好像合纵伐齐全由乐毅一人计谋和出使所组合, 这与当时合纵形势的形成不合。《赵世家》载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

是国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秦本纪》)。这时齐征发全国的主力军,派触子为将,应战于济上,齐王急欲触子出战得胜,遣人前去说:“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如果不能出战,就要歼灭你的宗族,掘掉你祖宗坟墓),触子感到难办,等到临阵交战,就鸣金退却,五国联军乘机追击,取得大胜,“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吕氏春秋·权勋篇》),乐毅因此得以大破齐军①。接着达子统率残余的军队,退守秦周(在齐都临淄西门雍门以西地方),企图保守临淄。达子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而齐王不肯给,结果又大败,达子战死,乐毅因而能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军乘胜长驱直入,攻入齐都临淄。据说“燕人逐北入国(指国都临淄),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吕氏春秋·权勋篇》,高注:“美唐,金藏所在”)。齐湣王和太后因而出奔到莒(今山东莒县)。后来楚使者在齐襄王面前讲到: “昔燕攻齐,遵雒路,渡济桥,焚雍门,击齐左而虚其右,王■绝颈而死于杜山,公孙差格死于龙门,饮马于淄渑,定获乎琅邪。王与太后奔于莒,逃于城阳之山。”(《说苑·奉使篇》)。所谓“遵雒路”是说绕道而行②,燕师没有直接南下进攻齐与燕接界的河北地区(即北地)徐州(即平舒,今河北大城)一带,而是经历赵东边南下,绕道和秦、赵等国联军会合,进攻齐和赵接界的济西地区的灵丘。所谓“渡济桥”,是说在五国联军大破齐军主力于济西后,燕师乘胜渡济上浮桥东进,向临淄进攻。所谓“焚雍门”,是说燕军在临淄雍门以西的秦国得胜,焚雍门而攻入临淄,即所谓“饮马于淄、渑”。所谓“定获乎琅邪”,是说燕师乘胜沿齐长城向东攻至琅邪(今山东琅邪台北),从而巩固其胜利果实。

乐毅兼为赵燕“共相”,他的破齐,主要经历了济西和秦周大小二个战役。先以赵相职司统率赵、秦、燕等五国联军在济西大破齐将触子所率主力; 继而又以燕相职司独率燕师乘胜向东追击,在秦周战胜齐将达子退守之军。

《吕氏春秋》作者曾亲见其事,因而评论齐滑王骄横昏庸时,说:“此济上之所以败,齐国以虚也”(虚”通“墟”,谓破灭,《行论篇》),又说: “齐悉起而距军于济上,未有益也”(《先识篇》);更说:“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贵直篇》)①。这就是《燕策二》第十一章所说:燕王“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大战一” 即是济西大战,“小战再”即是秦周之战。

合纵攻齐的结果,正如当年有人对秦驻在魏国监督合纵攻齐行动的御史起贾所说:“以燕王之贤,伐齐足以刷先王之耻”,“燕赵共相,二国为一, 兵全以临齐。则秦不能与燕、赵争”(《战国纵横家书》十七)。结果成大功的是燕赵共相乐毅。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运到燕国,燕昭王亲到济上劳军行赏,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东),号为昌国君。从此乐毅留在齐地五年,先后攻下齐七十多城(《乐毅列传》)。

丘”,是正确的。

① 《齐策六》说:“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向子”当为“蜀子”之误。《燕策二》谓“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蜀子即触子。

② “雒”通“络”,《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络犹绕也。”

① 乐毅《报燕惠王书》谓“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以为乐毅破齐全由燕师连续作战,先攻取河北,再大胜于济上,并不可信,当出于后世策士为夸大乐毅功绩而伪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