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失败、争取胜利的策略

老子所讲的斗争策略,可贵的是,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首先要防止产生转向失败和伤亡的条 件。他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骄和纵欲都是失败的主要因素,知足是成功的因素。他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三十三章)他又说:“不自伐(夸功)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二章)因为居功自夸将要失败,所以“功遂(成)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老子把盛极必衰看作“天之道”,因此十分重视防止由盛而衰的转化条件。他说:“得此道者,不欲盈”(十五章),因为充盈将招致衰亡。他又说:“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三十九章),因为“甚”、“泰”、“奢”是由盛转衰的因素。他还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慈”是指爱惜人力物力的美德,“俭”是指节约财物的美德,“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的美德,都是成功的因素。他更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六十九章)这是说轻敌会大败,兵力相当的两军对阵,受委屈而充满悲愤的一方会胜利,即所谓“哀兵必胜。”

老子所讲的斗争策略,不仅要自己防止失败和争取胜利,而且要促使敌人加速失败。他主张助长敌人的骄气,从而加速敌人由盛而衰的转化。他说: “将欲歙之,必固(姑)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三十六章)这样把欲收姑放、欲弱姑强、欲废姑兴、欲取姑与的策略称为“微明”(微妙而明智),足见他十分推崇这种策略。这种策略不是老子首创的,是有所继承而加以发挥的。当春秋、战国之际,晋国知伯瑶向魏桓子强索土地时,任章劝魏桓子给土地,认为这样“知伯必骄,骄而轻敌, 邻国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并且引《周

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魏桓子按此行事, 后来知伯又向赵氏强索土地,向赵围攻,结果知伯被赵、魏、韩三家所灭亡

(《战国策·魏策一》、《韩非子·说林上篇》)。据此可知,老子之前,

《周书》上早已讲到这种策略了。所谓《周书》,当即指《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道家《太公》一书。

老子主张讲究“不争之德”,认为有了不争之德,就可以防止失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老子强调“不争之德”,正是为了使得任何人不能与他相争,所以他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