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取赵的上党和河间

公元前二三八年赵悼襄王入朝于秦,秦王置酒咸阳接待,于是秦、赵相合,秦王说:“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就是以允许赵攻灭燕为饵。等到燕派使者入秦祝贺,请求秦来救,秦又以救燕为名而攻取赵地。(《燕策三》第四章)。次年赵派主将庞煖带了大军攻燕,而秦国便以救燕为名,派王翦和桓镈、杨端和带了两支大军夹攻赵国。当赵开始攻燕的勺梁(今河北定县北,原误作“大梁”)时,秦将王翦已出上党,攻取了赵的阏与、橑阳(今山西左权)。当赵攻得燕的狸(或作厘,今河北任丘东北)的时候,秦将桓

  • 、杨端和又攻取了赵国河间的六个城。当赵攻得燕的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的时候,秦将桓◻又攻取了邮(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今河南安

① 这里根据《史记·赵世家》。《史记·秦始皇本纪》说这年“魏、赵、韩、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梁玉绳《史记志疑》引翟灏说,认为“卫微弱仅存”,不可能参与合纵攻秦;又认为寿陵是赵邑,在常山,不应成为五国攻秦的目标。事实上、这时卫已被魏灭亡而成为魏的附庸,当然不可能参与合纵攻奏,《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以为寿陵“当在河东郡界”,也只是推测之辞。

②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 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死”字疑为衍文。这个王弟长安君成 也就是《战国策·秦策四》有人说奉王一章中的盛桥(《史记·春申君列传》误以此为春申君说秦王书),《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赵悼襄王六年正当秦始皇八年,可知长安君成 攻赵时确曾反叛,接受了赵的封地,如同过去郑安平降赵一样。

①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九年“攻魏垣、蒲阳”,“杨端和攻衍氏”,《魏世家》也载景湣王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秦策四》第九章记述这时战争说:“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小黄、济阳、甄城,而魏氏眼矣。王又割濮、历之北,属之燕。断齐、赵之要(腰),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

阳西南)两城。等到庞煖从燕回师南援时,漳水流域已完全为秦所占有,河间各城也全部易手了。赵悼襄王于是“不得意而死”(《韩非子·饰邪篇》、

《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二三四年,秦又大举向赵进攻,将取得的赵地,建立雁门郡和云中郡(《水经·河水注》)。还派了将军桓◻进攻赵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磁县西南),打败了赵军,杀死了赵将扈辄,斩首十万。次年,桓◻从上党越大行山进攻赵的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赵派大将军李牧率边兵进行反攻,大破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县西)。桓◻畏罪出奔到燕①。李牧因功封为武安君。再次年,秦又派两支军队攻赵,一军到了邺, 一军到了太原,向赵的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进攻,又被李牧所击破(《史记·秦始皇本纪》、《赵世家》、《李牧列传》)。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 但是兵力的损失是很严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战国策·齐策一》策士所造张仪语)。

公元前二三五年秦发四郡兵助魏攻楚。魏攻楚的目的在于夺取楚所占有的宋国旧地。秦助魏攻楚,目的在于削弱楚的力量,迫使楚服从。《秦策四》第九章记载当时有人游说秦王,认为“破楚以肥韩、魏”,将有后患。可能就因此使得秦退兵,没有胜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