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道家的“精气”为“道”说
《管子》这部书,汇编有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此中《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四篇,就是稷下道家的著作。古人认为人的“心”
是思想器官,是人体的主宰,他们认为这是“精气”的作用,“精气”实质上就是“道”。他们继承了老子“道”为本体的学说,认为“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心术上》),但是他们认为“精气”就是“道”,万物都是依靠“精气” 生长成功的,“下生五谷,上为列星”;人也是这样,精气“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因此所谓“道”,“卒乎乃在于心”,“不见其形,不闻其声, 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他们认为心境安静,精气就能生长和储存,“道”就可得到。他们说:“精也者, 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内业》)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由“精气”所生长和形成的。
《吕氏春秋》前三卷讲养生之道的几篇,就是采用稷下道家的精气理论的。如《尽数篇》说:“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夐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就是主张万物依靠“精气”生长的,而且认为“精气”不但能起“长而养之”的作用,还能起“美而良之”和“智而明之”的作用。《吕氏春秋·圜道篇》说:“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 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就是把精气看作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