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造水井技术的进步

人类为了生活上水源的需要,很早就开造水井。新石器时代晚期水井已有“土井”、“木构井”、“竹圈井”三种类型。商代和西周时代开造水井的技术逐渐有进步,到春秋后期开造技术又有进一步发展,除了上述三种类型以外,又创造了“陶圈井”这种新类型。同时小井很是普及,在人口较密的地区水井分布非常稠密,水井的用途也已推广,除供生活饮用、作坊用水之外,又用于农田灌溉和冷藏食品等。战国时代由于制陶工艺的发展,陶圈井逐渐推广,到西汉时代就更流行了。

一九五六到一九五七年间北京西南地区蓟城遗址曾发现战国到西汉的“陶圈井”二百十六座,其中战国时代的有七十二座。

因为这一带地方在接近地下潜水线,有一层流沙,为了防止流沙崩塌, 在井筒下半部放置积叠的陶井圈,此中有一口保存“陶井圈”最多,共有十一节。大体上战国时代的“陶井圈”高而径小,西汉时期的“陶井圈”矮而径大。

一九七五到一九七六年湖北江陵县西北纪南城(即楚都郢)发现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陶圈井”一百七十六座,因为这一带的土质关系,井坑上半部容易塌方,在井筒上半部放置积叠的陶井圈,并在井筒中部设置木架予以承托。当时陶井圈的使用,既为了防止塌方,又可使井水清洁,有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