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从它的文体类似赋和文中提到南山、汉水、江水这些情况来看,大概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著作。全书有三篇(其中第三篇就是第一篇的解释),没有书名和篇目,共五千二百字①。主要讲的是对马的目、睫、眉骨等部位的相法,该是出于抄录者的爱好,只抄录了这部书的相目的部分。第一篇说:“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 毋相其余。”第三篇解释说:“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盹;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脊)。”说明作者相马, 不仅注意眼睛,更注意到头、肩、耳、盹、颈、膺、鬐、脊等等部位。

这部书把良马分成一般良马、国马(或称“国保”,即“国宝”)和天下马(或称“天下保”,即“天下宝”)三等。这和《庄子·徐无鬼篇》所说“相马”有“国马”和“天下马”之别是一致的。第一篇讲到“伯乐所相, 君子之马”,说明作者所讲的是以伯乐的相马法为基础的。还说“吾请言其解”,说明作者的意图是要进一步解释伯乐的相马法。第二篇在详细叙述马目的相法之后,根据相马法中的一些话,引出了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例如说:“法曰: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又如说:“能为变者良也,能变而不良者何也?”说明作者针对原来相马法上的结论而提出疑问,以便作进一步的解释。作者在十五个相连贯的答问中,从马眼的盈满

① 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释文,《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八期。

程度、眼的光泽、眼的活动能力、睫毛和眼外肌的功能等等,说明与马是否善走的关系;还把马的躯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归因于“起居”(生活条件)是否适宜和“通利”(消化代谢)是否正常。这部书中有很多术语不容易理解,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索。仅就我们已经理解的部分,已能看到战国时代的相马法已相当进步和细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