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的发展

① 《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帝王世纪》:“然考苏〔秦〕、张〔仪〕之说,计 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当尚千余万。”这个估计太低。

自从西周初期周公创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开创小城连结大郭的布局,“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引《吴越春秋》, 今本失载),这种方式不仅成为此后建设都城的准则,而且成为设置所有城邑的原则。自从郡县制度推行,所有郡城和县城也都是小城连结大郭的布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上的需要,“城”和“郭”中常设有“市”, “郭”中的“市”就有一定的规模和设施。例如《战国策》说赵的上党郡有十七县(《秦策一》),而《史记》又说上党有城市之邑十七(《赵世家》)。

《考工记》说:匠人建筑国都“面朝后市”,所以要规定国都的建筑前面为朝廷而后面为市,也就是这个缘故。这个“面朝后市”的国都建设的规范, 一直是被后世所遵循的。

春秋战国间,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随着发展起来。这时城市人口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 中。有些大城市就不止三里,户口也不止万家。一般说来,当时郡城的规模要比县城大一倍以上,国都的规模又要比郡城大一倍以上。例如韩的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是上党、南阳两郡间贸易的要道,商业比较繁盛。据说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战国策·东周策》),因而秦国丞相甘茂说:宜阳“名为县,其实郡也”

(《战国策·秦策二》、《史记·甘茂列传》)。

在各国的国都中,以齐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规模为最大,也最繁华。有人曾这样描写临淄的繁荣情况:临淄城中共有七万户人家,每家有三男子,就有二十一万男子。居民都很富裕。城市中的娱乐,有吹竿、鼓瑟、击筑、弹琴等音乐活动,有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踢球)等娱乐活动。马路上来往车辆很拥挤,常常车轮和车轮相撞;来往的行人也是肩膀碰着肩膀。人们的衽(衣襟)连起来可以合成帷(围帐),人们的袂(衣袖)举起来可以合成幕,大家一挥汗就好像下雨一般。人们都“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一》、《史记·苏秦列传》)。这是多么热闹的一个商业城市呵!临淄城中最热闹的街道叫做庄,是一条直贯外城南北的“六轨之道”。这条街道附近最热闹的市区叫做岳,在北门以内,是市肆和工商业者聚集之所。所谓“庄岳之间”,是战国时代齐国人口最密集而最繁华的地方。①

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也很是热闹。有人这样描写郢的繁荣情况:来往的车辆是车轮碰车轮,行人是肩碰肩,在市中道路上你推我,我挤你,早上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挤破了。①

① 临淄城中称为庄的街道和称为岳的里,春秋时已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陈桓子曰:“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杜注:“庆封时有此木,积于六轨之道。”又载:庆封“还伐北门,克之;入伐内宫(指宫城),弗克;反陈于岳,请战,弗许。”杜注:“岳,里名。”可知岳在北门以内,内宫之北。《左传》昭公十年载:“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可知庄可通东南的鹿门,庄当为直贯外城南北的大道。到战国时代,庄和岳一带极为繁荣。《孟子·滕文公下篇》记孟子对戴不胜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戴不胜对答说:“使齐人傅之。”孟子又说:“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说明当时“庄岳之间”,是齐国人口最密集而最繁华的地方。

① 《北堂书钞》卷一二九衣冠部和《太平御览》卷七七六引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

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