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

越国人民原是越族的一支,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越国从始祖无余起,传了十几代就衰亡了,后来有个夫谭的儿子叫允常的出来重建越国,

① 一九六四年七月南京博物院在程桥中学清理一号东周墓,出土遗物中有一个铁丸,同出土物有“攻敌”

(“■”通“吴”)铭文的编钟。一九七二年一月南京博物院又在程桥镇清理二号东周墓,出土一件锻制铁器,两端己残损,作铁条状。见《考古》一九六五年第三期和一九七四年第二期南京博物院的文章。

② 《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说:伍员“耕于鄙”。

开始称王①。公元前四九六年允常去世,勾践即位。越国在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国征服,成为吴的属国,越王勾践入质于吴三年之久。勾践回国后,“省赋敛,劝农桑”,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重用范蠢、计然、文种等人,改革内政,推行“舍其愆令,轻其征赋”,“裕其众庶”的政策,使得“其民殷众,以多甲兵”(《国语·吴语》)。所有“民”或“众庶”,不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也是赋税、兵役的主要负担者。同时,越王勾践针对战败后壮了不足的状况,下令奖励生育,并规定长子夭折的,“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即免除三年赋税);庶子早亡的,“三月释其政”。勾践还优礼士人,招揽各地人才,“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越语上》)。这样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取得很大成就,“田野开辟,府仓实”(《国语·越语下》)。

公元前四八二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在黄池争当盟主、国内空虚的时机,分兵两路袭吴。一路由勾践自己统率,在泓上(今江苏苏州西)大败吴国留守部队,俘虏吴太子友,并乘胜攻占吴都。另一路由大夫范蠡、后庸统率水师从海道进入淮河,切断吴军从黄池撤退的归路。吴王夫差得到消息, 在黄池勉强争得霸主后,匆匆回国,同越国讲和。过了四年,吴国发生天灾, 越乘机再度伐吴,吴起兵应战,两军在竺泽(今江苏吴江附近)夹水列阵, 越王勾践先派两翼佯渡,调动敌人,然后乘其空虚,中央突破,大败吴军。三年后越又大举攻吴,围困吴都达三年之久。公元前四七三年终于攻破吴都, 迫使吴王夫差自杀。吴国也就灭亡。越王勾践接着引兵北上,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号称霸主,把国都迁到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到战国初期,越王翳又迁都吴。①

《史记·货殖列传》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又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可知越国所以能够富强,主要由于采纳了计然之策进行了政治改革。究竟越王勾践用了计然的哪五策呢?从《越绝书》的《计倪内经》来看, 主要有下列五点:

(一)任人唯贤,“有道者进”。计然认为国君必须“明其法术”,“守法度,任贤使能”,才能使得“邦富兵强而不衰”。主张选拔“有道者”、“圣者”以及“后生”。他说:“圣主置臣,不以少长,有道者进,无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长。”又说:“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

(二)赏罚分明,奖励忠谏。计然认为,国家所以会“邦贫兵弱致乱”,

①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无余传世十余,未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又说后来无壬立为越君,无壬生无鱄,无鱄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元常(当作“允常”)”。这里说“或为夫谭”,可知夫谭是另外兴起的一支越人。

① 《汉书·地理志》、《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和《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都说勾践迁都琅邪。近人有怀疑这个记载不可信的。据《墨子·非攻中篇》说,莒国“东者越人来削其壤地”,莒国在今山东莒县, 而琅邪正在其东,可知越都琅邪之说是可信的。《左传》和《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哀公要“以越伐鲁而去三桓”,八月哀公到公孙有陉氏,三桓攻公,公经卫、邹而到越,国人迎接公归来,卒于公孙有陉氏。蒙文通认为哀公辗转到越,又从越回鲁,前后不过四五月,足证哀公所往之越在琅邪而不在会稽。蒙文通又认为此后越攻灭滕、郯、缯等小国多在琅邪附近,都足证当时越都琅邪。见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第一二一至一二二页。

往往由于国君执法不严,赏罚不明,弄得“谀者反有德,忠者反有刑”。主张对忠谏者要“赏其成事,传其验(经验)”。

(三)实行“平祟”法,平衡谷价。计然认为,丰年时谷贱伤农,歉收时谷贵伤未,必须每石粟价“上不过八十〔钱〕,下不减三十〔钱〕,使得“农未俱利”。

(四)流通物资,发展贸易。计然着眼于发展经济,主张流通国内外物资,调节不足和有余。他认为国君必须任贤使能,使得“转毂乎千里外,货可来也”。

(五)蓄积“食钱布帛”,防备灾荒。计然主张防备灾荒,必须“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倘若“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