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长城的建筑

到战国后半期,赵、燕、秦三国受到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侵扰。这种游牧部族的侵扰对于边境人民和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害的。而这些游牧部族精于骑射,战争的运动性较大,因而赵、燕、秦三国又运用在内地筑长城的经验,在北境建筑长城:

(一)赵的北长城建筑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所谓“筑长城, 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史记·匈奴列传》)。根据留存的遗迹来看,赵北长城大体上有前后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①

(二)燕的北长城建筑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这条长城在现存长城的二百公里以北,在今内蒙古赤峰以北还保存有遗址。根据实地调查,赤峰红山北方沿西路戛河北岸有燕长城遗址向东延伸着,遗存的显著部分经过老爷庙、八家子、撒水波等村,全长约三十多里。长城壁有的地方用土建筑,有的地方用石块建筑,现存二三米至四五米高不等。它跨山越谷,远望过去, 气势很雄伟。在这段长城上接连筑有三个小城堡,当即所谓障。西端可以和今赤峰东北卓苏河南的土城、小城堡相接连。在长城遗址内外的山上分布有不少小城堡遗址。在这些城堡里出土有重线山形纹半圆形瓦当、“明刀”钱、“一刀”圆钱、铜镞、云纹瓦当、绳纹瓦、绳纹陶片等。由这些出土物看来, 可知这段长城确是燕长城的遗址。②

(三)秦长城建筑于秦昭王灭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建筑的(《史记·匈奴列传》)。西端起于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水北上, 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今甘肃临桃),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 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现在渭源北十里的北山上,临洮窑店驿的长城坡,皋兰小西湖的黄河沿岸,兰州的城墙北部,都保存有秦长城的遗址。①

渐离城南, 易才又东经武阳城南。”这是北易水。《水经注》又说:“易水又东流,屈经长城西,又东流南经武隧县南、新城县北。 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 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 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这是南易水。《水经·滱水注》又说:“滱水东北至长城, 注于易水者也。”由此可知,燕南长城从长城门(即关门城)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向东,再沿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而走向东南。这一带的地方志记录有这条长城的遗迹,有些遗迹至今辽保存。今徐水县解村瀑河上游东岸,南起石尤山,北至黄山,沿河岸有上城约长十公里,就是这圣长城一部分的遗迹,见《考古》一九六五年第一期《河北徐水解村发现古遗址和古城垣》。

① 张维华《赵长城考》(《禹贡》半月刊第七卷第八、九合期)引当时绥远通志馆的《绥远通志》(稿本)

说:“最近《采访录》载:包头县境年有古长城,东自什拉淖起,沿大青山及乌喇山之麓西行,至西山嘴子而止,长凡二百六十余里,为土石所筑,高二三尺以至六尺不等,或断或续,尚多存在,而以什拉淖至城塔汗之一段为较完整云。”

② 这段长城遗址是一九四二年发现的。见佟柱臣《赤峰附近新发见之汉前土城址与古长城》,沈阳博物馆专刊《历史与考古》第一号,一九四六年十月出版。

① 见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甘肃秦长城遗迹》和《文物》一九六四年第六期《临洮秦长城、敦煌

后来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后,令蒙恬征发人民所筑的伟大工程——长城, 便是以赵、燕、秦三国原有的长城为基础的。

秦、汉时代的武装编制、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是沿袭战国时代的,秦、汉时代的国防建设也是沿袭战国时代的规模,而统一后建设得更完整了。

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