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粒子是否可以再分割的讨论

后期墨家提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通过不同的组织结合而构成的学说。他们把物质粒子叫做“端”,说:“端,是无间也。”(《经说下篇》, “间”原误作“同”,从梁启超校改)“无间”就是说不可再分割。后期名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反驳,后期墨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经下篇》)

■半,进前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必半。无与、非半,不可新也。(《经说下篇》)

■,斫断、分割的意思。“非半,弗■则不动”,是说“端”是最小的物质粒子,没有内部结构,已不是两个半部所构成,有着“非半”的特性, 因此不可能再分割(“弗■”),结果不可能加以分裂变动(“不动”)。“■半,进前取也”,是说把物质构成的线,从其中点砍掉一半,不断从前进的方向割取一半。“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是说不断地从前进方向割取一半,割取到最后,就会只剩下“中无为半”(中间没有分成两个半部) 的物质粒子,结果还是剩下一个“端”。例如下图:

进前取→

__ _

__ _

_ _ _

AB 为一条物质构成的线,先从AB的中点 C1,砍掉AC1 ,留取C1 B ;再

从C1 B 的中点C 2 ,砍掉C1C 2 ,留取C 2 B ,这样不断割取,最后会剩下C n B , 只剩一点,这就是“端”。

“前后取,则端中也”,是说先把物质构成的线,从其中点分成前后两

个半部;接着从后半部的中点砍掉一半,留取前进方向的一半;再从前半部的中点砍掉一半,留取后退方向的一半。这就是“前后取”的一种割取方法。这样的“前后取”方法,不断把后半部和前半部砍掉一半,割取到最后,就会只剩下中心的一个“端”。这个“端”的位置正好在全线的中点,所以说“端中也”。例如下图:

前取→端←后取

AB 为一条物质构成的线,先从它的中点 C 把全线分为前后两个半部, 再从前后两个半部的中点C1 ,砍掉AC1 和C1B ,留取C1C1 ;更从前后两半部的中点C 2 ,砍掉C1C 2 和C 2 C1 ,留取C 2 C2 ;这样不断割取,最后会剩下Cn C ,只剩一点,这就是全线中心的“端”。“■必半”,“半”是指可以分成两半的物质,这是说,必须是可以分成两半的物质才能分割。“无与、

非半,不可■也”,“无与”是说没有相关连的物质,孤零零的一个物质粒子;“非半”是指不可以再分割成为两半的物质粒子,这是说,如果是“无与”而“非半”就不可能再分割。这是后期墨家通过具体分析,对物质粒子的不可分割性所作的具体说明。

当时后期名家提出反驳说: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棰,鞭子。后期名家认为一尺长的棰,每天砍掉一半,永远砍不完。具体说来,第一天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