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相对主义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曾与魏相惠施交游,拒绝楚威王的聘请,过着隐居生活。生活年代大体上和孟子差不多,可能略晚于孟子。现存《庄子》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七篇系庄周所著,外、杂篇可能掺杂有其门徒或后人的作品。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道”是一种阴阳之气,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篇》)。世界上原来没有什么事物, 后来由“道”派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事物,生出真伪和是非。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就是说,真伪和是非等观念的产生, 意味着“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只有持有局部见解(“小成”)的人,才看不见“道”而谈论真伪;只有喜好争辩(“荣华”)的人,才不理解素朴之言而谈论是非。因此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总是讲不清的, 甚至连你、我、彼、此也是分辨不清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在庄子看来,决定是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共同的标准。他认为事物的性质都是相对的,例如一件东西的分散对另一件东西来说是合成,一件东西的合成对另一件东西来说是毁损,无论合成和毁损,从“道”来看是一样的。同时他认为认识者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无法取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对美丑的看法,是认识者观察事物时从主观出发的,毛嫱、丽姬,人见了以为是美女, 鱼见了避入水底,鸟见了吓得高飞,鹿见了赶快跑开,说明美丑没有客观标准。因此,“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庄子·齐物论篇》)这就是说,所谓仁义不过是一偏之见,是非不过是一片混乱,人的认识是无法加以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