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

相国和将军的官制

春秋、战国间,各国经过政治改革,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在国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机构作为统治工具。这个官僚机构,是以相和将为其首脑的。这个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就是官分文武。《尉缭子·原官篇》说: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这与西周春秋时代各国卿大夫同时掌握政权和兵权的制度是不同的。这样“官分文武”,既然适应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因为处理政务需要一定的政治能力,指挥战争需要一定的军事才能; 同时又便于把权力集中到国君手中,因为文武分职之后,大臣的权力分散, 可以起相互监督的作用,这就便于国君进一步的集权。

相是官僚机构的“百官之长”(《荀子·王霸篇》、《吕氏春秋·举难篇》),称为相邦或相国(据铜器铭文,相国都称相邦,或许传世古书上的相国都是因汉代避刘邦讳而改的),又称丞相,也统称为宰相(《韩非子·显学篇》)。①本来“相”是诸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的官,“宰”是卿大夫的家臣,家宰总管一家的政务,邑宰掌管一邑的政务。但是在春秋时代某些国家已有总领百官的冢宰、太宰或相,例如齐国在齐景公时已设有左右相。但是这些冢宰、太宰或相,还是某些强大的卿大夫的世袭官职。到春秋晚期, 当晋国进步的卿大夫开始使用官僚管理政务的时候,“相”就成为官僚机构的首脑。例如赵在赵简子时,解狐曾推荐其仇人给简子为相(《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篇》)。韩在韩康子时也已用段规为相(《国语·晋语九》)。

将军原是春秋时代晋卿的称号,因为春秋时代卿大夫不仅有统治权力, 而且有宗族和“私属”的军队亲自统率着。到战国时代,由于统治范围的扩大、官僚机构的庞大复杂,由于常备兵的建立和征兵制度的推行、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改变,在官僚机构中不得不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和武官的首长——将。以魏国为例,魏文侯时曾先后以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而另有乐羊、吴起、翟角为将。以齐国为例,齐威王时曾先后以邹忌、田婴为相,而另有田忌、申缚为将。

秦国设相位,是较迟的。卫鞅在秦主持变法,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大良造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直到公元前三二八年(秦惠王十年)张仪做秦相, 秦才开始正式设立相位,这是仿效三晋的制度的。①公元前三○九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秦本纪》)。但是秦国在初设相位时,为相的张仪、樗里疾、甘茂等还统率军队作战。秦国在设

① 相的职权,据《荀子·王霸篇》说:“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丞相之称,秦赵两国都曾应用。《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战国策·赵策三》载建信君说:“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 相国之称较为普遍,相和相国往往并用。

① 《秦封右庶长■宗邑瓦书》记四年“大良造庶长游出命”,另有一戈铭文记“四年相邦谬脾之造”,四年当为秦惠文君四年(公元前三三四年),大良造庶长斿当即相邦樛斿。详郭子直所作《瓦书铭文新释》

(《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可知当时已将“大良造”与“相邦”互称,但是《史记·秦本纪》称秦惠文君“五年犀首为大良造”,仍以大良造为最高官职。可知秦开始正式设立“相邦”,当从张仪开始。

相位后,大良造就成武职,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还是大良造。秦设立将军的官职,是在秦昭王时。秦昭王初立时以魏冉为将军,警卫首都咸阳,从此秦才有将军(《史记·穰侯列传》)。

战国时代只有楚国始终没有设相位,仍沿袭春秋时代的官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楚悼王时用吴起变法,吴起做的是令尹(《淮南子·道应篇》)。楚考烈王时黄歇(春申君)执政,也做的是令尹(《史记·楚世家》)。一直到战国末年李斯上书韩王时,楚的执政者也还是令尹①。楚国在战国时代也没有设置将军,只有柱国或上柱国的官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②公元前三○ 八年(楚怀王二十一年)秦国进攻韩的宜阳,楚派柱国景翠往救,柱国还是最高的武官(《战国策·东周策》)。柱国本来是国都的意思③,原是警卫国都之官,到对外战争时也就成为最高统帅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先后形成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出现了以相、将为首的官僚机构,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上是一种进步现象。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王朝,便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制度的。秦汉时代的中央政府组织,在皇帝之下设有三公,三公是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不仅丞相的官制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就是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官制也还是从战国时代的官制中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