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发展

民间歌谣在春秋、战国间是非常流行的。《左传》、《国语》和诸子书, 就时常称引民间的歌谣。由于歌谣的流行和发展,战国时代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成就。

这时诗歌的发展正如散文的发展一样,首先表现在文体的变革上。在春秋以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雅》、《颂》是贵族文学,《国风》是民间文学。“兮”字的有无是区别当时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标准之一。在《国风》里常见用“兮”作语助词,《大雅》、《小雅》、《周颂》、《鲁颂》、

《商颂》中就很少见。原来“兮”字古音读为“啊”,是古时民间歌谣中常用的语助词。到春秋、战国间,民间歌谣中出现了句法长短参差而生动活泼的歌辞,已不像《国风》那样多用整齐的四字句。这时民间的歌咏往往是用音乐来伴奏的,在音乐伴奏中,唱着长短参差而生动活泼的歌辞,是很能感动人的。荆轲从燕国出发入秦谋刺秦王时,路过易水,高渐离弹着一种叫做筑的竹制的弦乐器,荆轲歌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歌和高渐离所弹的筑的音调是相和的, 据说先为“变徵之声”(“变徵”是一种悲哀的音调),大家听了都流泪涕泣;后又“为伉慨羽声”(“羽声”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音调),大家听了,都睁大眼睛,头发也好像竖立起来了(《战国策·燕策三》)。

这时南方民间的歌曲,更是曲折变化,悦耳动听。据说当孔子南游楚国

时,听到一个小孩唱的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下篇》)

据说楚顷襄王时,鄂君子晰泛舟于新波之中。钟鼓的声音刚停止,打桨的越人就一面打桨,一面歌唱,用越语唱出了三十二个字音的一首歌,因为鄂君听不懂,请人用楚语译出,成为这样一首楚辞: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说苑·善说篇》)

由于诗歌的发展,南方的思想家就有用诗歌来阐明哲理的。《老子》五

千言,大部分是用韵文写成的,语言精炼而生动,含义深刻。例如它对善于实行“道”的人的赞扬: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谁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 不新成。(《老子》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