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十家出于王官
① 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四《大夫称子》条和崔述《丰镐考信别录》卷三《周制度杂考》。
② 参看汪中《述学别录·释夫子》条、黄以周《礼说》(收入《儆季杂著》)卷四《先生夫子》条和拙作
《我国古代大学的特点及其起源》(收入《古史新探》,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版)。
《汉书·艺文志》认为九流十家出于不同的王官(王朝的官府),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道家出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 小说家出于稗官,杂家出于议官。这一溯源的主张,确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因为孔子以前,没有私家聚徒讲学的设施,各种传统的学术文化都由主管的有关官府所掌握。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九流十家突然兴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和改革规划,他们学术思想的渊源,必然来自不同的有关的王官。
例如《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而明教化者也。”这里所说的“司徒之官”,是依据汉代经学家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指西周的太师、太保而言①,因而能够“助人君顺阴阳而明教化”。孔门儒家之学,教的是《诗》、《书》、《礼》、《乐》,讲究的是文、武、周公之道,就是太师周公、太保召公辅助君主“明教化”之道。儒家所编选的《尚书》,其中《周书》部分都是记述太师周公、太保召公辅助君主治理而“明教化”的。儒家之学既然渊源于师、保,因而所造成的杰出人才,常为君主的“师”“傅”。《吏记·儒林列传》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如子夏为魏文侯的“师”,并在西河教授。赵烈侯的相国公仲连推荐牛畜于烈侯,“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 因而“官牛畜为师”(《史记·赵世家》)。这个讲“仁义”、“王道”的牛畜也该是儒者,被任为君主的“师”。
关于农家之学,本书第二章第五节“农业科学的兴起”已讲到。法家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之学,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中已都论及。兵家之学在第七章第五节“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中已有说明。纵横家之学在第八章“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已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至于吕不韦招集宾客所著《吕氏春秋》,也已在第九章第三节“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中有所阐释。因此本章着重阐明的,是墨家、道家、儒家、法家和方术之士的主要流派的理论和学说。道家中老予以外,分析了杨朱、列子、庄子、稷下道家、黄老学派以及鹖冠子的主张。儒家中孟子、荀子以外,分析了曾子一派学说和《易系辞传》的理论。法家中《商君书》和《韩非子》以外,着重分析了《管子》中齐法家的见解。至于名家和阴阳家,因为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学说,将在第十一章讲科学思想时加以叙明。
① 据西周金文,西周执政大臣是卿事寮的太师、太保和太史寮的太史,都是公爵。西周确是以三公六卿为执政大臣。西汉经学家以为西周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或以“三有司”司徒、司空、司马为三公, 因而司徒相当于太师。参见杨宽《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收入《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