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齐并称西帝、东帝
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秦相魏冉图谋采用和齐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攻灭赵国。因为当时各国都已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尊贵,魏冉就采用秦齐并称为“帝”而连横的策略。“帝”原是上帝的称号,这时从上帝神话演变而成的黄帝传说已很流行,齐威王制作的陈侯因■(齐)敦,铭文称“高祖黄帝”,已把黄帝作为陈氏远祖,“帝”在古史传说中已成为德行比“王”高一级的称号,因而魏冉用“帝”来作为秦、齐两强君主连横结盟的最高称号。秦昭王对此早有准备,公元前二九○年昭王就曾到宜阳,这年韩的成阳君和东周君来朝,当即在宜阳,此时宜阳早已建有朝见的行宫。公元前二八八年十月秦昭王就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就是《吕氏春秋·应言篇》所说“秦王立帝宜阳”①,同时派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邀约五国订立了共同伐赵的盟约②。
① 《燕策二》载有人告奉阳君说:“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令齐王召蜀子使不代宋者苏子也。”蜀子即触子,后来五国合纵攻齐,触子在济上应战而败走。《齐策六》误作“向子”。
① 《吕氏春秋·应言篇》载:“秦王立帝宜阳,令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进言乃辍行。马非百
《秦集史》与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都读“秦王立帝”为句,“宜阳令许绾诞魏王”为句,不确。若许绾为秦的宜阳令,不可能“诞魏王”。
② 《韩非子·内储说下篇》云:“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听,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不能成也。”《齐策四》记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
这时秦昭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当有称帝即位的隆重仪式,因而要魏、韩等国君主前往朝见。魏昭王因见楚怀王入秦而不能回来的先例,不敢入朝。秦国这时拉拢齐国并称为帝,是连横的策略,主要目的在于邀约五国结盟而共同伐灭赵国而三分赵地。五国曾为此订立盟约,“著之盘盂”,约定了共同出兵伐赵的日期。因为这时赵正是东方各国合纵的盟主,魏相薛公
(即孟尝君)就曾“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战国纵横家书》八)。所谓“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当是赵相李兑会同魏相田文率领魏昭王、韩成阳君在邯郸朝见赵惠文王,并献河阳、姑密作为李兑之子的封邑。这是秦、赵两强在连横合纵的形势下,相互急烈斗争的关键时刻, 齐正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