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得道”的“莫人”

这种“引气”方法,现在称为“内功”,古代称为“内业”。《管子·内业篇》就是专讲修养内心和修炼精气以求长寿之道的。这是齐国稷下道家的著作。他们认为“精气”就是“道”,天地万物都由精气产生和生长,人的生命也以精气为根本要素。我们在上章第四节已经指明。《内业篇》可以说是一篇最早讲气功的精辟论文。他们认为内心虚静,去掉欲望,排除外来的诱惑,专心保持积蓄精气,就能得道。“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意,道乃可得”。“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柔)而毛泄,

① 郭沫若《行气铭释文》《沫若文集》眷十六,陈邦怀《战国行气玉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匈(胸)中无败”。这是说“执静”的内功,能够使败坏之气从肌肤毛孔中蒸发排泄出去,使胸中没有败坏之气,从而精气得以储存积累而延年益寿。他们说:“平正擅匈(胸),论治在心,以此长寿。”他们认为饥饱不能失度,如果失度,太饱就要赶快活动,否则气血就不能通达。

值得注意的是,稷下道家所作《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文章,主张“道”就是“精气”,修炼精气就能“得道”,同时他们把“得道”的人称为“真人”。《心术上篇》前半是“经”,后半是“解”,说明这是他们的重要论文。经文说:“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真人之言不义(“义” 读作“俄”)不颇”(“真”字原误作“直”,从《管子集校》改正)。解文对“真人”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说“真人”是“言至”、“言应”、“言因”而“言深囿”的。就是说得道的“真人”所讲的“道”,是达到了“道” 的,应合于“道”的,因循于“道”的,因而讲得不偏不颇的。稷下道家这样讲究修炼精气,把修炼成功的称为“得道”,并把得道之人称为“真人”, 把“真人”看作修炼成功的最高境界。《吕氏春秋》讲养生之道的几篇,都是采自稷下道家的。如《先己篇》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所谓“大宝”就指精气而言。所说“腠理遂通”,就是如《内业篇》所说: “理丞而毛泄,胸中无败。”这样的人《内业篇》称为“得道之人”,所以

《先己篇》说“此之谓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