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年代。

《史记·六国年表》记齐威王元年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三七八年。记齐宣王元年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三四二年。记齐湣王元年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即公元前三二三年。《史记》将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年代如此安排,也是错得很厉害的。

我们看《战国策·燕策一》说:“子之三年,燕国大乱,⋯⋯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王因令章子(即匡章)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伐燕”(《史记·燕世家》同)。《战国策》认为伐燕子之的是齐宣王,可是《史记·六国年表》记这事在周赧王元年,照《六国年表》所排列的齐国年代,这年己是齐湣王十年了。究竟伐燕子之的是齐宣王还是齐湣王呢?据

《孟子》记载:沈同曾私下问孟子:“燕可伐与?”孟子说:“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孟子·公孙丑下篇》)接着“齐人伐燕”,“五旬而举之”,齐宣王曾为此问孟子应否“取之”。后来“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齐宣王又为此问孟子“何以待之”(《孟子·梁惠王下篇》)。接着“燕人畔”,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篇》)那末伐燕子之的一定是齐宣王。很显然的,《史记》所排列的齐国年代有错误。前人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想校正《史记》齐国的年代, 例如《资治通鉴》曾把齐威王的年世加多十年,把齐宣王的年世移后十年。

《大事记》又把齐湣王的年世缩短十年,把齐宣王的年世延长十年。目的都在求齐伐燕的年代能和《孟子》、《战国策》相合,但是这样的移动都是勉强凑合,没有根据的。

我们要纠正《史记》齐国年代的错误,正如同纠正《史记》魏国年代的错误一样,唯有根据《纪年》了。《史记·索隐》引《纪年》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

(《史记·田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 后威王始见,则桓公立十九年而卒。”(《史记·田世家·索隐》引《纪年》。

《魏世家·索隐》说:“按《纪年》,齐幽公之十八年而成王立。”“幽公” 当是“桓公”之误。)“威王十四年,田盼伐梁,战马陵”(《史记·田世家·索隐》引《纪年》。《孙子·吴起列传·索隐》引《纪年》说:“〔梁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湣败梁于马陵”)。“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齐威王薨”(《史记·盂尝君列传·索隐》引《纪年》)。据此可知,《史记》在田太公(田和)和田桓公之间脱漏了田侯剡一代,《史记》所说桓公在位年数六年和威王在位年数三十六年,都是错误的。田侯剡立于齐康公二十二年, 即周安王十九年,其元年当在周安王二十年,即公元前三八二年。桓公元年在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三七四年。桓公十八年相当于魏惠王十三年,即周显王十二年,这年齐威王始立,那末齐威王元年当在周显王十三年,即公元前三五六年。马陵之役在齐威王十四年,相当于魏惠王二十七年,即周显王二十六年,亦即公元前三四三年。到魏惠王后元十五年即周慎靓王元年,齐威王卒,齐宣王始立,那末齐宣王元年当在周慎靓王二年,即公元前三一九年。总计田侯剡在位首尾十年,田桓公在位首尾十九年,齐威王在位首尾三十八年。《史记》总共短少了田侯剡九年、田桓公十二年、齐威王一年,因而把齐威王、齐宣王和齐湣王的年世都拉上了,于是所记历史事件的年代不能和《孟子》、《战国策》相合了。

根据《纪年》,齐宣王元年既在周慎靓王二年,即公元前三一九年。那末周赧王元年(即公元前三一四年)的齐伐燕事件,是在齐宣王六年。这样, 和《孟子》、《战国策》所有齐宣王伐燕的记述也完全符合了。《战国策·齐策二》载:“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吾将救之。’ 田臣思(即田忌)曰:‘⋯⋯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 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为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所记也是这件事。而《史记·田世家》也有一段和这相似的记载,记在“桓公午五年”。这是由于司马迁误把这事和周安王二十二年“齐伐燕取桑丘”的事并为一谈,又误定田桓公元年在周安王十八年,就误以为田桓公五年的事了。

齐宣王的卒年,《史记·索隐》没有引《纪年》来比勘。据《史记·田世家》,齐宣王在位十九年,依《纪年》将齐威王的卒年下推,那末齐宣王的卒年和齐湣王的即位年份应在周赧王十四年,即公元前三○一年。这年齐相田文曾联合韩、魏,派匡章攻楚的方城,杀楚将唐蔑于批水旁的垂沙。据

《荀子·王霸篇》,“破楚”已是齐闵王(即湣王)的事,可证这年齐湣王确已即位。如此说来,齐湣王元年应在周赧王十五年,即公元前三○○年。我们根据上面的考订,可以明确知道:(一)齐威王元年在周显王十三

年,即公元前三五六年。(二)齐宣王元年在周慎靓王二年,即公元前三一九年。(三)齐湣王元年在周赧王十五年,即公元前三○○年。

特别要指出,近人有把齐威王、宣王、湣王三王的年世改作齐威宣王和宣湣王两王的年世,更改《六国年表》而自称新表的,这完全出于凭空设想, 毫无史料的根据,不符合历史事实,已在本书第六章第八节“沿用溢法的礼制”及注解中加以明辨,请注意。三、关于赵襄子、赵烈侯的年代。

《史记·六国年表》赵国年表中赵襄子、赵桓子、赵烈侯三个国君的年代有错误。

《史记》把赵简子的卒年定在晋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四五八年,这是不可信的。《史记·赵世家》一方面说:“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一方面又说:“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查《左传》记越围吴事在鲁哀公二十年、晋定公三十七年,即公元前四七五年。这年赵襄子正居简子的丧,可知赵简子已去世,而赵襄子元年应在公元前四七四年。

《史记·赵世家》说:〔烈侯〕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 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索隐》说:“谯周云:《世本》及说赵语者,并无其事,盖别有所据。”查《魏世家·索隐》引《纪年》说:“魏武侯元年当赵烈侯十四年。”可知赵烈侯九年并未去世,《史记》所说“弟武公立”事,是不可信的。《赵世家》说赵烈侯名籍,赵敬侯名章,只是武公没有名字,而且赵烈侯、赵敬侯都称侯,何以其中会夹着一个称公的国君呢?分明是《史记》中多出了武公一代,把赵烈侯年世划分了十三年给武公。因此我们决定取消《六国年表》中武公这一代,把武公的十三年归还给烈侯。

还有,《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说:“韩哀侯、赵敬侯并以桓公十五年卒。”晋桓公十五年即魏武侯二十二年,亦即公元前三七四年, 较《六国年表》所记赵敬侯卒年要迟一年。因为没有其他更精确的材料来校订,姑且仍从《六国年表》。四、关于韩哀侯、韩懿侯、韩昭侯的年代。

《史记·六国年表》记韩哀侯在位六年,卒年为周烈王五年,即公元前三七一年。记韩庄侯在位十二年,卒年为周显王十年,即公元前三五九年。而韩昭侯元年,即在次年。《六国年表》这样安排韩君的年世,是有错误的。

《韩世家》记哀侯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索隐》说: “《年表》懿侯作庄侯。又《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若山即懿侯也,则韩严为韩山坚也。”又说:“《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

《晋世家·索隐》说:“《纪年》云: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韩哀侯、赵敬侯并以桓公十五年卒。”可知韩哀侯的卒年在魏武侯二十二年。晋桓公十五年,即周烈王二年,亦即公元前三七四年。

韩懿侯,《水经·沁水注》引《纪年》又作韩懿侯若,《史记·晋世家·索

隐》和《水经·浊漳水注》引《纪年》又作韩共侯。韩懿侯在公元前三七四年杀死哀侯而自立,应该没有隔年改元。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郑釐侯即韩昭侯。梁惠王九年当公元前三六一年。《史记·赵世家》说:赵成侯十三年“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赵成侯十三年当公元前三六二年。可知《韩世家》把韩昭侯元年定在公元前三五八年是错误的。我们没有正确的材料可据,姑且定韩昭侯元年在公元前三六二年。五、关于秦简公、秦惠公的年代。

《史记·六国年表》记秦简公在位十五年,秦简公之后是秦惠公,秦惠公在位十三年。而《古本竹书纪年》所记也有所不同。《史记·秦本纪·索隐》说:“又《纪年》云:简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十二年卒,次惠公立。”

《秦始皇本纪·索隐》说:“王劭案《纪年》云:简公后次敬公,敬公立十三年乃至惠公。”王劭是连敬公即位的一年计算的,司马贞只计敬公改元后的年数,所以两人同样引《纪年》,敬公的年数会有出入。《六国年表》记简公、惠公二人共在位二十八年,如果按照《纪年》的记载,简公只有九年, 简公之后加上敬公十三年,那末惠公只剩七年了。因为这方面没有足够的材料订正,姑且依从《六国年表》。六、关于燕国国君的年代。

《史记·六国年表》记燕献公在位二十八年,燕孝公在位十五年,燕成公在位十六年,燕滑公在位三十一年,燕釐公在位三十年,燕桓公在位十一年,燕文公在位二十九年。而《古本竹书纪年》所记大有不同。《史记·燕世家·索隐》说:“王邵按《纪年》:简公后次孝公,无献公。”“按《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二年也。”“按《纪年》作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十三年而三晋命邑为诸侯。”“《纪年》作简公四十五年卒。”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关于燕国国君的年代是这样的:(一)燕国世系中没有献公一代。

(二)燕成公元年在三晋灭知伯的上一年,即周定王十五年,亦即公元前四五四年。(三)《纪年》燕滑公作燕文公,在位二十四年;其次是燕简公, 在位四十五年。(四)燕简公的即位年在“三晋命邑为诸侯”前的十三年, 其元年应在周威烈王十二年,即公元前四一四年;由此上推,可知燕文公元年在周考王三年,即公元前四三八年。至于燕简公以后的燕国年代应怎样改订,已没有正确的材料可据,只得依从《六国年表》。但据《纪年》,燕简公卒于公元前三七○年,这年在《六国年表》已是燕桓公三年,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缩短燕桓公的年世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