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考工记》的成书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就有阐述各种手工业工艺制作的专门著作出现。现在保存在《周礼》一书后面的《考工记》,就是当时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从它所使用的度量衡和方言等方面来看,是齐国人的记载。从它的内容来看,并不是出于一人一时的手笔。各部分记载的格局并不一致,有些部分前后重复,该是当时各个工种的制作工艺和操作经验,经人整理后加以编集
②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水经注》卷三三《江水注》也说:“江水东径广都县, 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
而成。从它的思想倾向以及它所反映的手工业分工比较细密、工艺比较进步来看,编成当在战国初期。
《考工记》说“国有六职”,第一是“王公”,职务是“坐而论道”, 指的是地主阶级政权的最高统治集团,也就是《墨子》经常指责的“王公大人”。第二是“士大夫”,职务是“作而行之”,指的是君主政权的各级官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因为当时知识分子都是“学而优则仕”的。第三是“百工”,是指各种手工业者。第四是“商旅”,是指商人。第五是“农夫”, 第六是“妇功”,就是指男耕女织的农民。这样把工、商、农夫、农妇和王公、士大夫并列为“国之六职”,说明作者对工人、商人和农夫、农妇的重视,这和战国时代的社会结构是相合的。它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它把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看作制成精工产品的四个条件。它把掌握天时看得这样重要,这是因为天时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制成品的质量。它把地气看得这样重要,主要是由于某些地方出产的某种原材料质量比较好,或是有制造某种工艺的优良传统。它说: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考工记》所记述手工业的分工是比较细密的。攻木之工有七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工)有五种,搏埴之工(陶工)有二种。它分别记述各种生产工具、兵器、交通工具、饮食用器、乐器以及各种建筑物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这是当时一部有关手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汇编。手工业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发展了数学、力学和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把这种知识具体地应用于手工业制造(参看本书第十一章第一节)。这部著作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的丰富,某些部分叙述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找不到第二部的。可惜其中有些部分如《段氏》、《韦氏》、《裘氏》等已经散失,只留下一个名目了。①
① 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都曾对《考工记》中的名物制度进行注解或考证,并绘图说明。近人王燮山有《考工记及其中的力学知识》和《考工记中的声学知识》两文(《物理通报》一九五九年第五期),杜正国有《考工记中的力学和声学知识》(《物理通报》一九六五年第六期),对《考工记》中的技术知识作了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