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比较详细,不见于《史记》、《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的,更是出于后人伪托。《通鉴》信从燕昭王即位“乐毅自魏

往,剧辛自赵往”之说,记在周赧王三年(公元前三一二年)。又在周赧王三十一年记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和乐毅有争论,剧辛主张“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深入无益,而乐毅主张乘胜深入,“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等到乐毅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乐毅因而得入临淄。这是为了夸大乐毅有先见之明,预见齐将内乱而深入得胜的。其实这段剧辛和乐毅的争论出于虚构,剧辛并不和乐毅同时。《通鉴》又记赵将庞煖攻杀剧辛在秦始皇五年,即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二四二年), 是依据《赵世家》的。若按《通鉴》所记,剧辛为燕将前后有七十年之久, 若剧辛年二十入赵,试问九十岁还能指挥作战么?

《通鉴》又称乐毅在齐“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后人因此谓:“此孟子所以教齐者,齐王不能用之于燕,而乐毅能用之于齐。”(《大事记》引延平陈氏之说)这是把乐毅说得如孟子所说的“王者之师”。《通鉴》又说乐毅入临淄以后,分兵四路出击,“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因而“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这与《史记·乐毅列传》所说“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不合。黄式三《周季编略》评论说:“《稽古录》于周赧王三十五年书乐毅徇齐地,数岁下齐七十余城, 是司马氏后知其误而不能追改《通鉴》也。”其实《通鉴》所载燕军分四路出击,全出虚构。《通鉴》于周赧王三十六年载:“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宫,左军、后军围即墨。”以为原来分向四方出击的四路大军,又分别从远处调来会合,以围攻宫和即墨,更不可信。至于《通鉴》称:乐毅在齐, “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 有爵位于蓟者百有余人”。是不可能有的事。整个战国时代燕之封君可考者不过数人,怎么可能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余君?所有这些,都是后人夸饰乐毅为“王者之师”而虚构的。相传周武王克商,“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 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史记·殷本纪》)。可见后人有以乐毅破齐比之周武王克商的,因而仿造出这些政绩来。看来所有这些伪托的乐毅政绩,符合于《通鉴》作者的所谓“治道”,因而被采纳了。

《通鉴》记述乐毅攻莒和即墨一年不克,就解围而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结果三年犹未攻下。有人进谗言于燕昭王,说乐毅要“久仗兵威”而“南面称王”,燕昭王于是杀谗言者, 宣称“齐国固乐君所有”,派遣相国到齐,“立乐毅为齐王”,乐毅誓死不受,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此事不见于《史记》、《战国策》及先秦文献,也该出于后人伪托。司马光所作《通鉴》战国和秦八卷,是作为样本先呈献宋英宗的,想不到竟如此辑录杜撰历史以符合作者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