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附会“五行”之说

《苟子·非十二子篇》曾批评子思、孟子一派儒家“案往;日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远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低敬之口: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杨惊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其

实《盂子》书中并无五行之说,也未尝以仁、义、礼、智、信平列为五种德行,苟子所说“于思唱之,孟柯和之”,该是出于于思、盂子一派的后学所道。《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中庸》起首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郑玄《注》解释说/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知,土神则信。”章太炎以为这是“子思之遗说”,并以为“古者《洪范》九畴举五行傅(附)人事,义未彰著,子思始善傅(附)会”。我认为于思只是以五种德行并列为说,以木、金、火、水、土附会五种德行,当出于思、孟一派后学所为。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有《五行篇》,以仁、义、礼、智、圣为五行,就是思、孟一派后学所作。

《尚书·洪范》讲“九畴”,初一曰“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次二曰“敬用五事”,即貌、言、视、听、思,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把”。并未指出“五行”与“五事”、“五相”有连带关系。以“五事”附会“五行”,当出于后世儒家的附会,见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洪范五行传》。伏生以为“貌属木,言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这种附会之说,当即传自思、盂后学。

当战国时代,各派学者既相互争鸣,又相互融会贯通。阴阳五行家《月令》一派著作,讲究季节时令,符合生产需要,因而儒家、道家、法家都加采用,并有所融合和附会。例如楚道家《鹃冠于·道端篇》讲究使用人才治理国家,就说:“仁人居左,忠人居前,义人居右,圣人居后。左法仁而春生殖,前法忠则夏功立,右法义而秋成熟,后法圣而冬闭藏。”不仅以仁、忠、义、圣四种德行分配于左右前后四方,而且认为符合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德行。又如齐法家所编著的《管子》,就有《四时》、《五行》、《禁藏》等篇,专门分析四方、四时、五行的关系及其德行所起的作用。《禁藏篇珍就说:“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行地之宜”,与《鹃冠子》同样以春德是仁而生殖,夏德是忠而立功。《管子·四时篇 Wl 详细分析了四季五行的德行所起作用,并没有以仁义等德行比附。今列为一表如下:

四时

五行

出处

西

据《洪范五行传》

貌曰恭恭作肃

视曰明明作哲

思曰睿睿作圣

言曰从从作义

听则聪聪作谋

见于

《管子·四时篇》

其德喜

赢。

其德施舍

修乐。

其德和平用均,

中正无私。

其德忧哀、

静正、严顺。

其德淳越、

恕,周密。

见《中庸》郑玄注

见帛书《五行篇》

见《管子·禁藏篇》

见《鹖冠子· 道端富》

(生殖)

(立功)

(成熟)

(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