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仁政”的学说
孟子基于上述思想,主张国君要“推恩”,“推其所为”,“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就是要国君把本性中的“善”加以推广。能够做到这样, 就是所谓“仁”。他曾竭力排斥“利”而讲究“仁义”,主张推行“仁政”, 实行“王道”。他认为推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在他的理想中,每家农家有百亩的田、五亩的宅,宅边种着桑树,家中养着鸡、狗、猪等家畜,吃得饱,穿得暖,五十岁以上的有丝织品穿,七十岁以上的有肉吃。就是遇到灾荒,也可以避免死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可以行“王道”了(《孟子·梁惠王上篇》)。他在滕国,更提出了恢复井田制度的办法。他理想中的井田制度是这样的:每一方里划成一“井”,每“井”共有九百亩田,其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四周的八百亩平均分配给八家,每家一百亩,作为“私田”。中间的一百亩“公田” 由八家共同耕种,所有收获物作为地租缴纳,这就是所谓“九一而助”。这八家农家必须“公事毕(种公田完毕),然后敢治私事(种私田)”;大家“死徙无出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篇》)。
这时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鼓吹实行“王道”和“仁政”,是适应当时完成统一事业的政治要求的。孟子强调争取民心的重要,认为不能以国君的利益为重,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篇》)。他极力反对当时某些国君的虐政,指出“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认为节约民力,“使民以时”,减轻人民负担,“市廛而不征”,“关讥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税”,“廛无夫里之布”,取消坐商和行商的商业税, 取消地税,取消户口税,只是“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再加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就可以使得“天下之士”、“天下之商”、“天下之旅”、“天下之农”和“天下之民”一齐归向,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
(《孟子·公孙丑上篇》),天下也就“定于一”了(《孟子·梁惠王上篇》)。孟子主张通过实行“王道”和“仁政”来完成统一事业,反对战争,反
对开垦荒地,反对扩大领土,反对充实府库。他说:“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篇》)又说:“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孟子·告子下篇》) 他又主张恢复贵族的“世臣”、“世禄”制度;主张“贵戚之卿”有改换国君的权力,“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篇》); 认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孟子·离娄上篇》)。所有这些主张, 都不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尽管孟子竭力鼓吹,都“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列传》),没有一国采用他的主张。汉代桑弘羊就说: “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盐铁论·论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