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在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站在不同的立场上, 为维护和发展当时小农经济,为巩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政权,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及其哲学理论,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这时的各派各家之间,相互批判、辩论,而又相互影响;同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发生变化以至于分化。西汉初期的司马谈,曾把所谓“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史记·太史公自序》); 西汉末年的刘歆,又曾总括为十家,即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家。十家中除了属于文学范围内的小说家以外,后人称为“九流”。在这九流中,除了讲合纵连横的纵横家、综合各家学说的杂家、讲“君民并耕”和农业技术的农家,在学术思想上重要的确实只有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