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韩、魏攻入秦函谷关
孟尝君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就发动齐、韩、魏合纵攻秦。公元前二九八年,齐、韩、魏三国便大规模地进攻秦国,一直攻到了函谷关。这时赵、宋和秦联合,目的在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以便找寻机会兼并小国土地,因而没有对秦国作实际的援助。齐、韩、魏三国进攻秦国,前后有三年之久, 先是攻到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①,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了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封陵以及前所攻取韩的河外、武遂(河外指封陵和武遂二地周围沿黄河一带),三国兵才退去。
这个战役和上次齐、韩、魏合纵攻楚一样,由齐将匡章为统帅②,这是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第一次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重要侵地的胜利。
接着,齐又与燕大战,取得大胜,覆灭了燕的三军十万之众,擒获了燕的二将(《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语)③。
被擒之后,不确。楼缓相秦当从《秦本纪》在昭王 十年。
① 《田世家》、《韩世家》都说三国攻秦“至函谷而军焉”。“军”即为驻屯大军。《东周策》记“三国隘秦”,有人谓相国曰:“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隘”谓阻隔关塞,当即指此事。《周本纪》误记于周赧王五十八年下,并误作“三晋距秦”。
② 《赵策四》载:“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沲。齐人戎郭,宋突谓仇郝曰,‘不如尽归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于齐曰:四国将假道于卫,以遏章子之路,齐闻此必效鼓。’”所谓“齐人戎郭”,即指军屯于函谷关而言。宋突此时向宋相仇赫献策,为中山谋求解脱困境,请宋尽归所得中山的新地,由中山言于齐,由四国(即赵、秦、宋及中山)假道于卫,以包抄匡章进军函谷关的后路,可知这一战役仍由匡章为统帅。章子即匡章。
③ 《战国策·齐策二》载:“权之难,齐燕战。”《齐策五》又载:“昔者齐燕战于桓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都该指此时事。《燕策一》载苏代说:齐王“南攻楚五年”,“西困秦三年”,“北与燕战, 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可知此事在西困秦之后,灭宋之前。《齐策五》又称“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可知此与燕赵灭中山同时。《战国策·齐策六》说:齐湣王时,“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战国策·赵策二》记苏子谓秦王曰:“宣王(当作湣王)用之, 后逼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 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 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军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据此司马穰苴当为齐湣王的名将,而《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把他说成是齐景公时名将,因“燕侵河上、齐师败绩”,“将兵捍燕晋之师”,收复了所失故地。但是这事不见《左传》记载。苏辙《古史·孙武吴起列传》认为《史记》之说不可信,司马
这时孟尝君联合韩魏两国,连年不断地向楚国和秦国进攻,目的在于迫使强国屈服,不干涉它的对外兼并,以便攻取宋国以及淮北的土地。苏秦曾说:“薛公相齐也,伐楚九岁(当作五岁),攻秦三年,欲以残宋,取淮北。”
(《战国纵横家书》八)但是,结果没有成功。
穰苴当是齐湣王时的大将,在对燕的战争中取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