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

指创作和评鉴绘画艺术品的六种标准。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标准。后世相沿应用到山水、花鸟等画,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别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二十五载谢赫《古画品》断句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 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当代学者钱钟书主此读法,并认为凡论古绘画者,均援据“画有六法”,“然皆谬采虚声,例行故事,似乏真切知见,故不究文理,破句失读,积世相承, 莫之或省”(《管锥编》)。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推“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为首要,此后艺术评论亦常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清邹一桂认为,气韵第一乃鉴赏家标准,作家之法当推经营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气韵则画成后得之。此说乃各种要素的综合,为当时绘画实践和美学思想的总结,并推广、运用于书法、文学等艺术领域,对传统艺术教育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