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疏

类似讲义的解经著作。佛教始创。中国佛教讲学一般以印度佛典为教材,由于佛学深奥,虽经翻译,仍不易理解,要深入学习佛理,由高僧讲解。故随讲经过程,出现了类似讲义的佛经义疏。其始见于南北朝。约可分为二类。一先撰疏后为讲,如同预撰讲义。《续高僧传·法云传》记梁武帝“令时诸名德(高僧)各撰《成实》义疏,云乃经论合撰,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俄寻究了。又敕于寺三遍敷讲。”二随讲出疏,如同后撰教材。《续高僧传·慧远传》称僧慧远“长在讲肆,伏听千余。意存宏奖,随讲出疏。”

《宝彖传》云:“武陵王门师大集摩诃堂,令讲请观音。初未缀心,本无文疏。始役情思,抽拈句理,词义洞合,听者盈席。私记其言,因成疏本,广行于世。”疏本讲义的出现,使讲者善握要点,学者易了其义,并改变了以佛典为唯一教材的局面。儒家受佛教影响,从南北朝开始,亦出现解说儒经的义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