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前 179—前 122)

西汉学者。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时袭封淮南王。好文学,喜辞章,招贤纳士,门下宾客达数千人。主持编写《淮南鸿烈》(亦名《淮南子》)。该书以道家为主,兼采儒、墨、申、韩、阴阳五行诸家思想。其教育思想以自然为宗。认为禹以水为师,神农以苗为教,“万物固以自然”,“以恬养性,以漠处神”;“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原道》)。指出“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夫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俶真》)提倡“顺天适情”,认为颜渊夭死、子夏失明、季路受葅等,均“迫性拂情” 所致。强调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马,聋虫也,而可以通志气,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又认为上者如尧舜文王,不教而合道,下者如丹朱商均,贤师不能化。至于中材,则“教训之所谕而芳泽之所施也”(《脩务》)。主张学习要循序,“欲学歌讴者,必先徵羽乐风;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

采菱。”“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此皆学其所不学,而欲至其所欲学者”(《说山》)。在学习上提倡“大知”、“大慧”,反对“小学”、“小慧”。“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又主张人主须自正而教人。“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上行则下效,“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牺、神农之所以为师也。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主术》)。提出“心小志大”、“智圆行方”、“(才) 能多事鲜(少)”的人才标准。在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上,主张“贤主不任己之才,而贵于因材用人,如巧工制木,大者因其大,小者制其小,使各得其宜,则能尽众人之力”(《主术》)。“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迟、疾)之间”(《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