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274—333)

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其先祖至父辈均为匈奴部落小帅。少年时被掠至山东荏平卖身为奴。后追随汲桑起兵反晋,桑死,又投奔刘渊,屡建战功,官拜安东大将军。在征战中势力渐强,遂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王,国号赵, 史称后赵。太和元年(329)攻灭前赵政权,控制中原大部地区。对内提高羯人政治地位,重用汉族士儒,以巩固政权。在教育方面,设立太学,选用明经善书的官吏任文学掾,教授将佐子弟;又于襄国四门之内增设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余所小学,选将佐子弟百余名居中受教。曾命郡国设立学官, 每郡置博士、祭酒各一人,郡学生员为一百五十人。定郡学生“三考修成, 显升台府”的选拔原则。还亲临太学、小学,考试学生。又另设置经学祭酒、律学祭酒、史学祭酒等职,命儒臣兼任,教授生徒。修改九品官人法,令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勇武之士各一人。为广招贤之路, 又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答策上第者拜议郎,中第中郎,下第郎中。并建立秀才、至孝试经之制。并专设门生主书一职,主禁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为人雅好文学,崇尚经史文章,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讲史书,议论前代为政得失,深得衣冠士流的拥戴。在十六国时期,是文教方面最有作为的国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