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1178—1235)

南宋大臣、教育家。初字景元,后更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

(今属福建)人。为詹体仁门人,朱熹再传弟子。庆元初,理学遭禁,立庆元党籍案,他“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宋史·真德秀传》)。庆元进士,授南剑州判官。继中博学宏词科,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1208) 迁博士。召试学士院,改秘书省正字兼检讨玉牒,寻兼沂王府教授。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历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宝庆间,入为中书舍人,擢礼部侍郎,直学士院。被劾落职,曾在家乡西山筑西山精舍,收徒讲学,撰

《读书记》。端平元年(1234),召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次年为参知政事。与魏了翁齐名,时并称“西山鹤山”。在理学取得正统地位过程中, 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其教育观点禀承朱熹。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无不善,“仁义礼智信是也”;气质之性则“有善有不善”,通过学,可变化气质之性,反天地之性。而反之之道,为“穷理”、“持敬”。“穷理”即是“就事物上推求义理到极至处”。“持敬”指容貌端庄,内心静一,无二无杂。“穷理”、“持敬”两者须相辅而行。若“穷理”而不“持敬”,则思虑纷扰,于义理必无所得;若“持敬”而不“穷理”,必流于禅学之空寂。惟两者并进,才能达到“物欲消尽,纯乎天理”的圣人境界。重视少年儿童生活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所拟《真西山教子斋规》,成为宋以后童蒙教育之范例。强调人君之学,当以正身心为始。曾以所撰《大学衍义》进呈理宗,要求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幸,得理宗称许。后此书受到历代帝王重视,成为宋以后官学御定教科书。著作尚有《文章正宗》、《西山真文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