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确(1604—1677)

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原名道永,字非玄,后字乾初。浙江海宁人。年四十,始受业于刘宗周。明亡,隐居著述讲学,接引后学,娓娓不倦,从学者甚众。曾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批判。蔑视权威,不因循守旧,敢于反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认为“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无欲作圣辨》)。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上,强调教育,重视后天的“习”。“性不全于教,则性鲜不失矣;教不本于性,则教鲜不伪矣”。“善恶之分,习使然也”,“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矣,故习不可不慎也”。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高谈性命,主张重行,强调知行不可分离。“不知必不可为行,而不行必不可为知,知行何能分得”。要求“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 行亦无穷,行无穷,知愈无穷”。“教学相长,未有穷尽”。反对言行不一, 知行脱节。指出“学固不可不讲,然毋徒以口讲,而以心讲;亦无以心讲, 而以身讲,乃得之”。而“学问之真假,只在日用常行间验之”。认为“《大学》言知不言行,必为禅学无疑”。在学习问题上,不同意朱熹“知止于至善”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夫学,何尽之有!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故“君子之于学也,终身焉而矣”(《大学辨》)。著有

《大学辨》、《葬书》等,今人编有《陈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