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

训解或阐发儒家经典之学。《汉书·兒宽传》:“(兒宽)见上,语经学,上从之。”通常溯源到子夏和荀子。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学术的正统。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西汉末,刘歆自称发现《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请列于学官,始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东汉末,盛行融合今古文的郑学。魏晋南北朝时,经学受玄学、佛学的影响, 产生了详释经义的“义疏”。唐初,孔颖达等奉太宗之命编《五经正义》, 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宋代经学发展成为理学。元仁宗时,以宋儒经注取士, 理学遂占统治地位。明清之际顾炎武等倡导“通经致用”,反对理学而倡朴学。清乾嘉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家的传统,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兼及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乾嘉学派”。清中叶以后,今文经学复兴。五四运动时期,对以经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经学著述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