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1232—1303)

元教育家。幼名祥、长名开祥。字吉父,号次农,学者称仁山先生。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年十六,补州学生,十八岁,考中待补太学生。博学多识,对天文、地理、礼乐、兵事、律历均有研究。后入王柏、何基之门, 为金华朱学派主要传人。曾执教于严陵钓台书院。南宋德祐初授迪功郎、史馆编校,坚辞。后归兰溪。宋亡,作《广箕子操》抒发其爱国之志。入元不仕,隐居金华仁山。曾馆于齐芳书院,晚年讲授于丽泽书院。继承何基、王柏学统,对“理一分殊”之理学命题,尤重“分殊”。强调格物致知之功, 注重经传之学习,由博反约。对传统经注(包括宋注)作了修正,表现了一定的独倡精神。在道德修养上,强调做静的功夫。他认为“天地之心”乃是“仁心”,“天理”即“生生之道”。其象,则是“复卦”之一爻,“夫复卦一阳在下,便是动之端”。“动之端,乃天地之人心”,反映在“人心”, 就是“善念之动”(即恻隐之心)。故“以理而论,则静不足以见天地之心, 而动之端乃见天地之心。以人心而论,则动不能见天地之心,而静可以见天地之心”。因人身一动,物欲萌生,便不能体验义理,充养仁心。学者须“收视反听,澄心定虑”,然后可以玩索天理,省察此“善念之动”,扩充此初心,“敬以持之,学以广之,力行以践之”,成为完人。而教者责任,即在启发学者此“仁心”。著有《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

《尚书表注》、《中庸标注》、《通鉴前编》、《仁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