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

周代教育内容之一。见《周礼·地官·保氏》,但有“六书”之名而无目。贾公彦“大司乐”疏引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 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惜,造字之本也”。许慎

《说文解字》则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为六书。并分别列出定义和例字。以上三家不但名称各异,次第亦不一样。按先民造字,随体

屈曲,依类象形,后来闻见增多,字有不可胜造之势,于是依声托事以济其用之穷,此假借字之所由生。宇宙之大,庶物之多,草木鸟兽虫鱼同名同声者,在所难免,于是以事为名,加旁别类,弥补依声托事之不足,因此又产生形声字。社会不断前进,人类思维随之发达,不但需要认识事物之整体, 而且要求认识其各个方面,不得不另造指事字。即在象形字某一方面,添加一点或一划,作为指示性符号。此外还有无形可象,无事可指,形声又不具备的概念,只能意会者,采取比类合谊的办法,另造新字,就是会意字、转注是同义语的互训,包括地方语言、古代语言在内,而不是字形的构造。后世言人书多依许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