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前 483—前 402)

即孔伋。战国初期思想家。鲁国人,字子思,孔子之孙。相传受业于曾参,再传弟子孟轲发挥其学说,形成思孟学派。一度居卫,后至宋,作《中庸》。晚年返鲁,为鲁缪公师。继承并发展孔子的“中庸”思想,把“中庸” 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诚”作为天道的根本、人道的基础,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倾向。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修天命之性而达到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要求(引文均见《中庸》)。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为其中一派。后世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

《中庸》,收入《礼记》和《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