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难

佛教教学方法。佛教讲学,都讲与法师一问一答相辅为教。都讲负有唱题和从问发难之职,法师则负有讲解题意和应问答难阐发经义之职。如《高僧传·支遁传》记支遁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询设难发问,遁应答阐义,“如此至竟,两家不竭”。通过问答辩难,令听者得其义理。然而在一般讲学中,不唯都讲可以设难,座下学僧听众均可发问作难。如《高僧传·于法开传》记开弟子法威经山阴,正值支遁开讲,便攻难“往复多番,遁遂屈”。佛教还规定法师“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法苑珠林》卷三十二《仪式部》)。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云,问难者有时“声如大嗔人,尽音呼诤”,而法师“但答不返难”,从容论说。只要问难者才思高于法师,还可取代其地位而自任讲者。如南朝宋时僧苞在高僧鸠摩罗什那里学成之后,东下京师,游学至祗洹寺正遇讲学,他在高座

(讲师)发题后,与其辩难,“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高座无以抗其辞,遂逊退而止”,僧苞仍“住祗洹寺开讲众经,法化相续”(《高僧传·僧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