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

亦称“米道”、“鬼道”,又叫“师道”。道教早期教派之一。因人道者须纳五斗米,故名。东汉张陵创自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奉老子为教主,据《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思想与《太平经》有密切关系。初学道者称“鬼卒”,道徒骨干为“祭酒”、“鬼吏”, 以“治”为传教单位。张陵死,传其子张衡,衡死,又传其子张鲁。张鲁自号“师君”,“教以诚信”,在汉、川健立政教合一政权近三十年。后降于曹操。由于曹操的禁锢,三国时一度沉寂。西晋后渐恢复并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封建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在民间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道发动农民起义,历时十余年,后被镇压。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旨,授他天师之位,“清整道教”, 奉张陵为祖天师。他以儒家礼教“五常”指导道徒‘佐国扶命”,创立以礼拜修炼为主的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吸收佛教思想仪式,整理道教经书,编制“三洞经书目录”,并创立了道教斋醮科仪,为南天师道。此后, 民间道教转变为封建士族宗教。唐宋以下,南北天师道与其他道派合流,逐渐在元代演变为正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