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又称“左书”、“佐书”、“史书”,别称“八分”。继小篆后通行的汉字书体。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魏钟繇后楷书大盛,为示区别,遂称秦、汉隶书为“古隶”,楷书为“今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戌,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隶”,指徒隶;“隶书”,用于隶人佐书。其主要特点是:笔画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晋卫恒《四体书势》:“隶书者,篆之捷也。”唐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汉隶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东汉时期碑刻隶书,为后世书法教学中重要字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