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

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思想的学派。《汉书·艺文志》谓:杂家者流“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颜师古注:“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说明这个学派的产生是适应建立封建“大一统” 的需要。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共撰。其教育思想主要倾向于儒家。清汪中《吕氏春秋序》说“《劝学》、《尊师》、《诬徒》(一作《诋役》)、《善学》(一作《用众》)四篇,皆教学之方,与《学记》表里。《大乐》、《侈乐》、《适音》、

《古乐》、《音律》、《音初》、《制乐》皆论乐⋯⋯凡此诸篇,则六艺之遗文也”(《述学补遗》)。《淮南子》为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合著, 思想主要倾向于道家。如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术训》); “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本经训》)。这类议论,随处可见。两书都保存了远古以来大量的历史传说和记载,为治史者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