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

亦称蹋鞠、蹴球。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亦为古代军中习武项目。始于战国,流行于齐、楚等地。初为民间活动,称为蹋鞠。《史记·苏秦列传》: “临菑(淄)(齐都)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者。”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汉代高祖、武帝等皆喜好,遂盛行宫中,并在军中推行。竞赛场地为特建鞠城,两侧各设六个鞠室或鞠域(类似球门),以双方踢入球数定胜负。唐代出现充气皮球和球门,踢法多样。女子蹴鞠不用球门,谓之白打。宋时民间出现了蹴鞠组织“圆社”。明代亦盛行,分为踢鞠(不设球门,由 1—10 人组成不等,采多种轮踢法)与蹴球(设球门并编队比赛)两类,见汪云程《蹴鞠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