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前 645)

春秋时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颍水之滨,在今安徽)人。少家贫,曾经商。后由鲍叔牙推荐,齐桓公任为相。执政四十年, 辅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曾对政事、教育进行改革。率先建立士、农、工、商“四民定业分居”的制度,“处士必就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匡》)。分国都为十

五个士乡和六个工商乡,设置官吏,分别对“四民”进行文化、武艺、农技、工艺及经营买卖的知识技能训练,发挥“四民”分业的父子相传与职业群体的彼此影响作用,使安于本业,“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选拔贤能者充任官吏。以“好学”、“慈孝”、“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为基本条件,经过“乡长所进,官长所选, 公(齐桓公)所訾相”,然后授官。力求“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使选举制度发生广泛的社会教育作用。肯定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并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富民”的基础上,“仓廪足,知荣辱”。《管子》一书是研究管仲思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