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已发

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理学家对此有多种解释。程颐说:“存养于未发之前”,“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强调“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张栻则主张于已发处察识。朱熹先是悟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史称“丙戌之悟”。既然心为已发,为学之功固在“省察已发”,而非“体验未发”。后经反复沈潜,认为“心为已发”与《中庸》本文相去已远,即承认心有未发已发两种不同状态:“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反之,则为已发。史称“己丑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