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起源于先秦。《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此谓六顺也。”对孝有不同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中庸》将孔孟所讲的孝德概括为“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即以继承祖先、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为“孝”。《孝经》对孝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以孝治天下”,谓“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吕氏春秋》称“刑三百,罪莫大于不孝”。从汉代开始,独尊儒术,孝遂成封建社会时期一切行事的纲纪。道家反对儒家提倡的道德,谓“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墨家讲“兼爱”,主张“不觉父兄,不偏富贵”。劳动人民则把供养父母,使免于饥寒,作为孝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