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1249—1293)

元教育家。一名骃,字梦吉,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其住室

名“静修”,学者称静修先生。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史称其“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元史·刘因传》)。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学习章句训诂,后攻研宋学,崇周敦颐、邵雍。至元十九年(1282)荐于朝,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在学宫督教近侍子弟。未几,以母疾辞归。从此隐迹乡野,家居教授。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在北方,与许衡齐名。提倡“士希贤,贤齐圣”。认为民与圣贤在人性上并无区别,都禀有“五常之性”,“材无不全”,后来所产生的“学术之差,品节之紊”,乃“异端之害惑之也”。经过“读大圣大贤惠世之书”,分别正邪、诚伪;通过静修,“不与物接”, 专一而不动心,皆可以由贤入圣。在读书的次序上,主张先读《六经》、《论语》、《孟子》,然后依次读史及诸子书。认为“古无经史之分”。著有《静修文集》、《丁亥集》、《四书精要》、《易系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