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指平声和仄声。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词和骈文格律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汉民族文学的一种重要特色。南北朝及隋唐的诗人(文人),据汉字读音不同的声调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专指平声,因平声声调漫长,便于吟诵,单独成为一类。“仄”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声调或者高低起伏,或者发音短促,今称仄声。作诗词,写骈文,句子用字平仄相间,形成了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从而加强了诗文的艺术性和音乐性。平仄在本句内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在律诗、绝句、词中,一句中必须平仄交替, 对句中上下两句必须平仄对立。在律诗的对仗中平仄尤为严格而明显,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词和骈文句子的平仄安排,基本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