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148—209)

东汉教育家。字仲豫。颍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幼年丧父,家贫无书,常旁观他人阅读。所见篇牍,看一遍多能背诵。十二岁能说《春秋》。献帝时为宫廷侍讲,颇为献帝赏识,升任秘书监、侍中。时曹操擅权,谋略不得所用,于是以著述为务,作《申鉴》五篇,旨在申明典籍之理,以为当世借鉴。他逐一批驳前人各种人性之说,认为性情均有善有恶,上品者纯善, 下品者纯恶,中品者其善恶取决于环境影响和个人志向。“生而知之者寡矣, 学而知之者众矣”。“人非下愚,则皆可为尧舜矣”。只要服尧之称,行尧之道,则可矣”(《杂言上》)。个人或为愚民,或为明士;社会或为治世, 或为乱世,均取决于教育的兴废,所以必须“敦学”。主张德刑并用,“教扶其善,法抑其恶”。“礼教荣辱以加君子”,“桎梏鞭扑以加小人”,“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政体》)。教化兴盛,可使中人纳于君子之途;教化荒废,则使中人坠于小人之域。民众半数可以接受德教,堪称顽劣之民者仅占九分之一,而其中仍有可能接受法教的影响,因此“法教之于化民也,几尽之矣”(《杂言下》)。认为人的行为受“好义”和“好利”两种欲念支配,“二者相与争,胜者行矣”,“故君子审乎自耻”,“慎乎所不察”(《杂言下》)。曾奉诏仿《春秋左传》编年体例,撰《汉纪》三十篇。另有崇德》、《正论》等数十篇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