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127—200)

东汉经学家、教育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少时好学, 二十岁即已博览群书,并精于历法、算学和图谶。由太守杜密遣送京城,入太学,随博士第五元学《京氏易》、《公羊春秋》;又从名儒张恭祖受业《周礼》、《左氏春秋》。后赴关西,拜于马融门下求学。因马融使高足弟子以次相传,竟至三年无缘面见其师。后马融会集诸生考论图纬,听说他善算, 乃召见于楼上,于是从质诸疑义。学成辞归,融喟然叹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在外游学近二十年,始返乡。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执教孜孜不倦,善于察人,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经学和算术人才。受党锢牵连,不得为官,遂隐修经业,博通今古文各家经学,有“经神”之称。不满公羊学家何休所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废疾》, 曾作《发墨守》、《鍼膏盲》、《起废疾》相驳斥。先后遍注各经,不拘门户之见,能采纳各家精萃,删诬裁繁,刊改漏失,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其经说长期为后学者所宗。党禁解除后,曾被朝廷和地方当局多次征辟,不久即托辞而归。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学而知之”(《礼记·中庸注》), “教之则进”(《毛诗·角弓笺》)。若能“以学为本,则其德于民无不化, 于俗无不成”(《礼记·学记注》)。主张建立宫廷教育与各类官学并举的王族教育制度。“内则设师保之教”,“外则有大学庠序之官”,分别学习

《五经》等圣人之道。认为学习应先易后难,以求深入理解为宗旨,“学不心解,则亡之易”(《礼记·学记注》)。教师应善于启发,“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论语·述而注》)。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礼记·学记注》)。如“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强调“尊师重道”。同时提出教师亦应通过教育活动“见己道之所未达”,从而“修业不敢倦”(《礼记·学记注》),不断使个人得到深造。所撰《毛诗郑笺》、

《三礼》注,收入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中,其他著作均佚,清袁钧有《郑氏佚书》辑本。